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analyzes three contemporary remakes of classical story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 Lilian Lee Pik-Wah's novel Green Snake (1986), Tsui Hark's film Green Snake (1993), and Tian Qinxin's play (2013) and, borrowing the critical methods of Sinophone studies, shows how these three "story rewritings" (Gushi Xinbian) reflect localized historical views in specific political situations. This essay first elucidates how Lilian Lee Pik-Wah's Green Snake constructed modern Hong Kong landscape by remaking the classical story. Secondly, by investigating the cultural metaphors and cinematic receptions of Tsui Hark's film adaption of Lee's novel, this essay reveals its Inter-Asian influence and construction of Hong Kong's ethnic ident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 Finally, in modernized new China, this essay elaborates how Tian Qinxin's stage adaption of Green Snake produces another sense of "Chineseness", this time wired with the rise of the nation-state China. By Looking into three rewritings and adaptations of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 and Green Snake, it shoes the power of modern story rewritings and cross-regional, local, non-linear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they reflect.
|
参考文献
|
-
王智明(2017)。華語語系(與)一九四九:重新表述中國夢。中山人文學報,42,1-27。
連結:
-
王德威(2015)。華語語系,臺灣觀點。中外文學,44(1),131-134。
連結:
-
朱耀偉(2001)。(不)真實香港:後殖民香港電影的「全球/本土」文化身分。中外文學,29(10),6-18。
連結:
-
汪詩珮(2017)。清中葉一部顛覆性的白蛇戲曲「續集」: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後雷峰塔傳奇》初探。國文學報,62,59-100。
連結:
-
陳正芳(2013)。白蛇故事的港臺改編:以林懷民、李碧華、徐克為討論中心。淡江中文學報,29,333-371。
連結:
-
馮建三(2003)。香港電影工業的中國背景:以臺灣為對照。中外文學,32(4),87-111。
連結:
-
蔡建鑫(2015)。點評石靜遠《華人(文)離散中的聲音與文字》。中外文學,44(1),153-162。
連結:
-
羅貴祥,陳澤蕾(譯)(2005)。沒有亞洲這東西:港日「亞洲」電影的種族特殊性。中外文學,34(1),89-105。
連結:
-
「香港影庫」網站《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http://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7691&display_set=big5
-
Cartier, C.(2001).Globalizing South China.Malden:Blackwell.
-
Chow, Rey(1992).Between Colonizers: Hong Kong's Postcolonial Self-Writing in the 1990s.Diaspora,2,151-170.
-
Cohen, Robin(2008).Global Diasporas: An Introduction.London:Blackwell.
-
Lo, Kwai-cheung(2005).Chinese Face/Off: 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Turner, Matthew(ed.),Ngan, Irene(ed.)(1995).Hong Kong Sixties: Designing Identity.Hong Kong:Hong Kong Arts.
-
王德威(2015)。「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
-
王德威(2015)。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
-
王德威,〈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華文作家在哈佛大學〉《聯合報》聯合副刊,2006.7.8-9。
-
王德威(編)(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
-
田沁鑫(2013)。東方禪意訴說中國文化─《青蛇》導演闡述。戲劇文學,2013(9),20-22。
-
田沁鑫(編導)(2013)。田沁鑫編導,《青蛇》,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製作,2013 年 3 月 21 日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首演。
-
朱怡雯(2015)。田沁鑫話劇《青蛇》:民間傳說的妙趣改編。戲劇之家,2015(7),10+13。
-
朱崇科(2018).論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
江江明(2011)。臺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江獻珠(2009)。哪一個西湖。飲食男女,713
-
何思穎(編),何慧玲(編)(2002).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
李小良(1995)。穩定與不定─李碧華三部小說中的文化認同與性別意識。現代中文文學評論,4,101-111。
-
李碧華(1993).青蛇.臺北:皇冠文化.
-
李碧華(2005).青蛇.天津:
-
李碧華(2001).青蛇.廣州:花城出版社.
-
李碧華(1986).青蛇.香港:天地圖書.
-
李碧華(1995).青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范金蘭(2003).「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臺北:萬卷樓.
-
徐克導演、李碧華編劇,《青蛇》,香港,嘉樂影片,1993。
-
祝宇紅(2010).「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馬國明(2012)。從金庸式港產片看商品文化生產。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
-
張健(1998).九十年代港產片工業一瞥:困景的探討及出路.香港:關注香港電影工業發展協會.
-
張燕(2006).映畫:香港製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梁秉鈞(編),黃淑嫻(編),沈海燕(編),鄭政恆(編)(2012)。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
-
陳國球(1997)。感傷的教育─香港、現代文學,和我。聯合文學,153,43-46。
-
陳國球(2016).香港的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陳國球(編)(2000).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麥田出版.
-
陳筱筠(2015)。臺南,成功大學臺文系。
-
陳曉榮(2009)。嬗變中的香港電影。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3),73-75。
-
傅慧儀(編)(1999).電影口述歷史展覽之〈再現江湖〉.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
-
黃宗儀(2020).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新北:聯經出版公司.
-
黃建業(2015)。從金馬到華語電影創作。文訊,353,13-15。
-
黃建業(1997)。九七大限下的香港電影工業。Look,9,132-141。
-
楊儒賓(2015).一九四九禮讚.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葉曼丰,譚以諾(譯)(2020).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香港:手民出版社.
-
羅卡(1992)。既是末世,又是創世的開始─專訪徐克。明報月刊,10,17-22。
-
藤井省三(2000)。小說為何與如何讓人記憶香港―李碧華《胭脂扣》與香港意識。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
-
藤井省三(2000)。李碧華小說中的個人意識問題。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