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南方與多元文化:二十一世紀初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南方論述新貌
|
并列篇名
|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South: A New Southern Discourse in Literary Works of Taiwanese Millennial Writers
|
作者
|
詹閔旭(Min-xu Zhan)
|
关键词
|
南方 ; 千禧世代 ; 南進政策 ; 東南亞移工 ; 全球南方 ; the south ; millennial generation ; Southbound Policy ; Southeast Asian (im) migrants ; Global South
|
期刊名称
|
中國現代文學
|
卷期/出版年月
|
41期(2022 / 06 / 20)
|
页次
|
45
-
6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從台灣古典文學到當代台灣文學,「南方」一再浮現,且內涵幾經流變,讓南方論述成為台灣文學不可忽視的研究議題。南方在台灣清領時期和日治時期文學作品被描述為原始、蠻荒或熱帶風情。戰後以太平戰爭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則把南方描繪成死亡、病態、精神躁鬱的源頭。一直到1990年代,隨著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接觸日益頻繁,南方的內涵再度歷經轉折。為此,這一篇文章試圖以幾部21世紀初由台灣千禧世代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為例,嘗試梳理近期作家以南方為創作主題的台灣文學作品。文章打算追問:為何台灣這一世代作家開始書寫南方?南方論述的內涵為何?本文嘗試主張,多元文化主義成為新南方論述的核心精神,藉此標示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作品新貌。
|
英文摘要
|
The Southern discourse is a research topic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From classical Taiwanese literature to contemporary millennial literature, the south discourse has emerged repeatedly with diverse connotations. In classical Taiwa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southern discourse has been comprehended in terms of primitivism, barbarism, or tropical exoticism. In the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ry works, 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mages of death, sickness, and mental disorder. Then, the inception of the 1990s marks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uth once again underwent a sea chang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s examples to sort out recent Taiwanese millennial writers that use the South as a creative theme.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have Taiwanese millennial writers started to write about the South? What ar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new Southern discourse? It argues that multiculturalism has become the core spirit of the new Southern discourse, thereby marking the new appearance of Taiwanese literary works in the 21^(st) centu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台北都會區外圍東南亞消費地景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6(1),3-48。
連結:
-
吳慧娟(2019)。文學敘事與人權想像:移民工文學獎。中外文學,48(3),89-132。
連結:
-
邱貴芬(2021)。千禧作家與新台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50(2),15-46。
連結:
-
施懿琳(2006)。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嵌集》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15,107-135。
連結:
-
范銘如(2007)。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21-49。
連結:
-
許俊雅(2006)。記憶與認同─台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59-93。
連結:
-
陳志柔,吳家裕(2017)。台灣民眾對外籍配偶移民的態度:十年間的變化趨勢(2004-2014)。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9(3),415-452。
連結:
-
陳春富(2012)。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傳播研究與實踐,2(1),55-84。
連結:
-
陳紅華(2020)。課綱新議─東南亞史觀何去何從?。教科書研究,13(2),89-118。
連結:
-
陳惠齡(2014)。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27,241-272。
連結:
-
黃錦樹(2012)。石頭與女鬼─論《大河盡頭》中的象徵交換與死亡。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4,241-263。
連結:
-
詹閔旭(2020)。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49(2),93-124。
連結:
-
詹閔旭(2021)。新世紀南方視野:連明偉《藍莓夜的告白》裡的台籍打工度假青年與國際移工。淡江中文學報,45,237-265。
連結:
-
劉亮雅(2015)。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45(2),457-486。
連結:
-
鄭芳婷(2020)。打造台灣酷兒敘事學:楊双子《花開時節》作為「鋩角」行動。女學學誌,47,93-126。
連結:
-
謝欣芩(2020)。空間越界與多重身分:當代台灣紀錄片中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6,41-78。
連結:
-
魏玫娟(2009)。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其論述起源、內容演變與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影響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5,287-319。
連結:
-
Butler, Judith(2010).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London:Verso.
-
Comaroff, Jean,Comaroff, John L.(2012).Theory from the South: or How Euro-America Is Evolving toward Africa.Boulder, CO:Paradigm.
-
Connell, Raewyn(2007).Southern Theory: The Global Dynamic of Knowledge in Social Science.Cambridge:Polity.
-
Kymlicka, Will(1996).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hler, Anne Garland(2018).From the Tricontinental to the Global South: Race, Radicalism, and Transnational Solidarity.Duke University Press.
-
Mahler, Anne Garland Mahler.Global South.Oxford Bibliographies in Literary and Critical Theory
-
Prashad, Vijay(2012).The Poorer Nations: A Possible History of the Global South.London:Verso.
-
內政部移民署,〈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證件分 11005〉,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瀏覽日期:2022.09.02。
-
呂佩怡(2021)。製造南方:「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現代美術學報,41,65-98。
-
李時雍採訪,〈如果臺灣/古巴、中國/美國人民「大交換」,世界將如何大亂鬥?─專訪黃崇凱《新寶島》〉,《OKAPI 閱讀生活誌》2021 年 5 月 14 日。
-
沈眠訪,〈專訪《南方從來不下雪》作者陳育萱:我們一直以台北為中心,但南方觀點呢?〉,《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20 年 3 月 3 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1471/fullpage,瀏覽日期:2020.12.30。
-
汪宏倫(編)(2014).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
-
邱貴芬(2007)。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6,87-103。
-
邱雅芳(2017).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台北:聯經出版.
-
連明偉(2019).藍莓夜的告白.台北:印刻文學.
-
陳又津(2015).準台北人.新北市:印刻文學.
-
陳正芳(2007).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
-
陳育萱(2015).不測之人.桃園:逗點文創結社.
-
陳映真(200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
-
陳鴻瑜(2021)。評析南向政策的倡議和成效。展望與探索月刊,19(4),41-64。
-
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產業及社福移工人數按開放項目分〉,https://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I4y9dcIi,瀏覽日期:2022.09.02。
-
黃崇凱(2017).文藝春秋.新北:衛城出版社.
-
楊富閔(2017).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
-
楊澤(編)(1999).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
楊双子(2020).台灣漫遊錄.台北:春山出版.
-
廖如芬,張茂桂(2010)。從教案徵選看中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想像的一些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97,83-108。
-
蕭新煌(1997)。重新認識東南亞的幾個課題:臺灣觀點。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3,26-31。
-
薛天棟(編)(2002).台灣的未來.台南:成大社會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