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懿靈詩作中後殖民與女性安那其意涵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Implications of Postcolonial and Feminine Anarchy in Yi Ling's Poems

作者

鄭智仁(Chih-Jen Cheng)

关键词

懿靈 ; 澳門 ; 後殖民 ; 第三空間 ; 安那其 ; Yi Ling ; Macau ; Postcolonial ; The Third Space ; Anarchism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22 / 06 / 20)

页次

93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觀察懿靈的詩作,經常流露出對澳門現代社會的反思,尤其緊扣澳門回歸中國後的發展態勢,更時以懷疑論來衝擊文壇。本文主要分三個面向,來探究懿靈在澳門回歸後的後殖民情境下,其詩作主體性的轉變與認同。首先指出懿靈對澳門政治的關注,其詩作具體反映在後殖民語境下,如何書寫澳門主體認同的危機感。其次是針對澳門文化交混的流動性,懿靈因此提出「流動島」的概念,不難看出原先澳門居民的身分認同,已經轉化成所謂的「第三重身分」。第三,是關於澳門的個體與集體的辯證,當懿靈為時代剪影,顯然是要針對集體意識作出反思,以及面對存在空間帶來的衝擊而作出批判,更有意顛覆整個父權體系,而追尋女性安那其的理想。

英文摘要

Yi Ling's poems often reflect on Macau's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after being taken over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ts skepticism ha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terary world.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Yi Ling's postcolonial poetry. First, it shows Yi Ling's attention to Macau's politics; the poetry shows the people's crisis sense of their sovereign identity under the colonial dominance. Secondly, with Macau's diverse culture movement, Yi Ling has come up with the concept of Liudong dao. It is not hard to recognize that Macau residents' identity has shifted to the so called "The Triple Identity". Furthermore, it is abou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s dialogue at that period of time. It is to reflect on the collectivism and criticize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the existing space. Its intention is to overturn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pursue the female anarch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堂錡(2010)。新世紀澳門現代文學發展的新趨向。中國現代文學,17,243-266。
    連結:
  2. 張堂錡(2016)。浮城/我城:從澳門小說看回歸後澳門形象的變與不變。政大中文學報,25,129-158。
    連結:
  3. Auden, W.H.,Mendelson, Edward(ed.)(1976).Collected Poems.London:Faber and Faber.
  4. Bhabha, Homi(1994).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
  5. Cresswell, Tim,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
  6. Forman, James D.(1975).Anarchis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7. Peet, Richard,王志弘(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出版.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澳門基金會(編),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1999).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9. 王和(1999)。己卯年四月初一。澳門現代詩刊,16,70。
  10. 王岳川(2004)。澳門文化與文學精神。當代文壇,2004(5),62-64。
  11. 史書美,楊華慶(譯)(2013).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聯經出版.
  12. 白妲麗, G. N.,金國平(譯)(1987)。澳門地名考。《文化雜誌》中文版,1,7-14。
  13. 伊蘭‧修華特, Elaine,張小虹(譯)(1986)。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14(10),77-114。
  14. 朱克英, Sharon,張廷佺(譯),楊東霞(譯),談瀛洲(譯)(2006).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5. 艾勒克‧博埃默, Elleke,盛寧(譯),韓敏中(譯)(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6. 余少君(2008)。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17. 利瑪竇,金尼閣,何高濟(譯),王遵仲(譯),李申(譯)(1983).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18. 吳志良(2006).一個沒有悲情的城市.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
  19. 吳志良,陳欣欣(2000).澳門政治社會研究.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
  20. 吳潛誠(1999).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
  21. 李元貞(2000).女性詩學.臺北:女書文化.
  22. 李成俊(1989)。發刊詞。澳門筆匯,創刊號,4-5。
  23. 李鵬翥(1994).濠江文譚.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
  24. 李觀鼎(編)(2007).澳門現代詩選‧下冊.澳門:澳門基金會.
  25. 李觀鼎(編)(1998).澳門文學評論選.澳門:澳門基金會.
  26. 周蕾,羅童(譯)(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7. 唐君毅(1983).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
  28. 夏宇(1990).腹語術.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29. 夏鑄九(編譯),王志弘(編譯)(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30. 袁紹珊(2009).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香港:kubrick.
  31. 區仲桃(2015)。想像的現代性:澳門現代主義詩人懿靈作品中的香港現代性。在地與易地─第十一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32. 張京媛(編)(1993).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張京媛(編)(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張京媛(編)(2003).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
  35. 張京媛(編)(2003).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
  36. 陳德錦(1995)。《流動島》遊記。香港文學,129,82-83。
  37. 陶里(1995)。澳門新詩的發展。香港文學,130,17-25。
  38. 陶里(1995).從作品談澳門文學.澳門:澳門基金會.
  39. 陶里(1991)。追蹤澳門現代詩。香港文學,80,41-47。
  40. 陶里(1994)。澳門文學概貌。香港文學,111,9-15。
  41. 傅大為(1991).知識與權力的空間.臺北:桂冠圖書.
  42. 黃文輝(2005).字裡行間─澳門文學閱讀記.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
  43. 黃文輝,鄒家禮(2006).澳門作家訪問錄.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
  44. 楊牧(1991).方向歸零.臺北:洪範書店.
  45. 雷蒙‧威廉士, Raymond,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
  46. 廖子馨(1999).我看澳門文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47. 聞一多(1994).聞一多全集‧詩.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8. 趙小琪,張晶(2009)。香港文學與澳門文學「中國形象」的對讀。中國文學研究,2009(4),102-105。
  49.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上海,聯合書店,1942。
  50. 劉世鼎(2007)。澳門的新殖民主義:透視 2007 年五一大遊行。思想,7,55-82。
  51. 鄭煒明(1995)。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澳門華文文學。行政,8(29),625-643。
  52. 鄧思平(2009).澳門土生葡人.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53. 黎熙元(2005)。難以表述的身分─澳門人的文化認同。二十一世紀評論,92,16-27。
  54. 盧啟聰(2018)。後過渡期懿靈詩作中的集體意識。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5,79-105。
  55. 羅青(1988).錄影詩學.臺北:書林出版.
  56. 羅鋼(編),劉象愚(編)(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7. 羅鋼(編),劉象愚(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8. 蘆荻(編),盧瑋鑾(編)(1988).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
  59. 蘇桂寧(2004)。疍家女形象─澳門土生族群誕生的母系符號。東南亞研究,2004(6),78-81。
  60. 懿靈(2005).集體死亡.澳門:邊度有書書籍.
  61. 懿靈(2006)。Macao, Macau。詩網絡,30,103-105。
  62. 懿靈(2011)。半是兒戲,半是心存上帝!。《文化雜誌》中文版,78,80-86。
  63. 懿靈(2005).集體遊戲.澳門:邊度有書書籍.
  64. 懿靈(1990).流動島.香港:詩坊.
  65. 龔剛(編)(2009).澳門為何沒有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文化藝術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