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逆寫銅像.從神到鬼:蔣介石銅/肖像的神格威權、世俗解構與諧擬鬼怪

并列篇名

The Statue Writes Back: Authority, Deconstruction and Parody of Chiang Kai-shek's Statue /Portrait

作者

李淑君(Shu-Chun Li)

关键词

蔣介石 ; 銅像 ; 威權 ; 解構 ; 諧擬 ; 鬼怪 ; Chiang Kai-shek ; Statue ; Authoritarian ; Deconstruction ; Parody ; Ghost

期刊名称

中國現代文學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22 / 12 / 20)

页次

125 - 1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1945年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提議興建「蔣公銅像」、1946年蒲添生製作「蔣介石戎裝銅像」,此階段郎靜山攝影呼應官方意識形態的文藝作品;然而,文化非單一毫無縫隙,1964年李石樵以〈大將軍〉的鬼魅圖像反諷主導官方意識形態。銅像文學的發展上,本文探究其逆寫威權如何透過諷諭、比喻與反諷的「重看」(revisioning)銅像,並創造三種逆寫路徑:一、直指蔣介石的政治責任。直接批判銅像與肖像為恐懼與監視的象徵,恐懼則來自於鎮壓與監控。二,以世俗化解構銅像的神聖性。如將蔣介石肖像與貨幣、商品、蟲蝕、排泄並置,影射符號後的世俗利益、骯髒汙穢、殘破毀損,並藉此手法書寫蔣介石肖像世俗化。其三,以幽默、諧擬、嘲諷之手法書寫銅像與最高領導者,包含以鬼怪方式將銅像妖怪化、鬼魅化;以金門酒國的建立反諷蔣介石在現實與歷史的進退失據。本文指出蔣介石銅/肖像文學從神性、權威、俗性轉向鬼怪、怪誕、諧擬的多重逆寫路徑。

英文摘要

In 1945,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aiwan Province, Chen Yi,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ue of Chiang Kai-shek." In 1946, Pu Tian-sheng produced "Statue of Chiang Kai-shek in military uniform." Lang Jing-shan's works echo the official ideology. However, Li Shi-qiao created ghost image of "The Great General" against the dominant ideolog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ang Kai-shek's statue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ree ways of writing back: first, directly pointing to Chiang Kai-shek's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In this case, statues and portraits are symbols of fear and surveillance. Secondly, works deconstruct the sacredness of statues with secularization. For example, the portrait of Chiang Kai-shek is juxtaposed with currency, commodities, insect erosion, and excretion. The third is to write the statues and the leaders with humor, parody, and mocke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ultiple paths of Chiang Kai-shek's statue /portrait literature from divinity, authority, and vulgarity to grotesques, and parod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德威(2015)。戰爭敘事與敘事戰爭:延安,金門,及其以外。中國現代文學,27,1-26。
    連結:
  2. 朱惠足(2009)。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4),133-167。
    連結:
  3. 余昱瑩(2009)。《星雲組曲》之神話意涵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5,172-188。
    連結:
  4. 吳孟昌(2009)。吳晟鄉土散文(1979-1989)析論: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視角。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8,123-146。
    連結:
  5. 宋怡明, Michael,李仁淵(譯)(2009)。戰火下的記憶政治:金門,1949-2008。考古人類學刊,71,47-69。
    連結:
  6. 李淑君(2020)。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台灣文學學報,36,53-92。
    連結:
  7. 李筱峰(2009)。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台灣學報,1,120-162。
    連結:
  8. 李福鐘(2021)。兩蔣威權體制特性再探─從柏楊案談起。國史館館刊,69,39-75。
    連結:
  9. 周俊宇(2011)。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樣貌。國史館館刊,30,1-51。
    連結:
  10. 林巾力(2017)。「反諷」詩學的探討─兼以陳黎的詩作為例。文史台灣學報,11,181-214。
    連結:
  11. 林建光(2003)。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31(9),130-159。
    連結:
  12. 許雅筑(2008)。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6,103-128。
    連結:
  13. 郭力昕(2012)。影像介入現實的政治話語能力:檢視戰後臺灣的紀實攝影與紀錄片。文化研究,15,316-325。
    連結:
  14. 劉瑞琪(2003)。扮裝、變體與假面:辛蒂‧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32(7),65-99。
    連結:
  15. 蔡明諺(2013)。吾鄉印象與鄉土文學:論七○年代吳晟詩歌的形成與發展。台灣文學研究,4,167-198。
    連結:
  16. 蘇瑞鏘(2013)。強人威權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輔仁歷史學報,30,167-213。
    連結:
  17. Chaplin, Charlie. 《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California: 聯美影業, 1940。
  18. Ginsberg, David. Laufer, Jake. Pasht, Jonas Bell. Dinklage, Peter and Bekhor, Jonah. 《暴君養成指引》, California: Netflix, 2021.
  19. Williams, Raymond(1977).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 Bill,嘉雷斯‧格里菲斯, Gareth,凱倫‧蒂芬, Helen,劉自荃(譯)(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縣:駱駝出版.
  21. 王禾璧(編),何善詩(編)(1994).攝影透視:香港‧中國‧台灣.香港:香港藝術中心.
  22. 王鼎鈞(2009).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台北:爾雅.
  23. 史書美(2017).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
  24.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郭衣洞、柏楊判決〉,《促進轉型正義資料庫》,https://twtjcdb.tjc.gov.tw/Search/Detail/13044,瀏覽日期:2022.03.25。https://twtjcdb.tjc.gov.tw/Search/Detail/13044
  25.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陳瑞麟判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資料庫》,https://twtjcdb.tjc.gov.tw/Search/Detail/16907,瀏覽日期:2022.03.25。https://twtjcdb.tjc.gov.tw/Search/Detail/16907
  26. 何敬堯(2019).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新北市:聯經.
  27. 吳乃德(2015).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台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一清理威權遺緒.新北市:衛城.
  28. 吳茗秀,劉泗翰(譯)(2015).三郎.台北:大塊文化.
  29. 吳晟(2000).吳晟詩選.台北:洪範.
  30. 吳叡人(2012)。作為政治的轉型正義。台灣人權學刊,3(1),93-102。
  31. 吳聲潤(自撰、受訪),曹欽榮(採訪)(2018).二二八之後祖國在哪裡?白色恐怖倖存者六龜客家人吳聲潤的故事.台北:臺灣游藝.
  32. 宋怡明, Michael,黃煜文(譯),陳相陽(譯)(2016).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33. 李欣倫(2012)。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臺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2,159-203。
  34. 李筱峰(2004).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台北:玉山社.
  35. 李福井(2011)。金門冷戰的歷史與其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341-351。
  36. 李福井(2018).蔣介石密碼:浯島文學獎小說組優等獎作品.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37.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黃文範(譯)(1979).古拉格群島.台北:道聲出版社.
  38. 周俊宇(2007)。「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袖形象塑造。台灣文獻,58(3),117-148。
  39. 周婉窈(2019).少年台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台北:玉山社.
  40. 林淇瀁(編選)(2017).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施明正.台南:台灣文學館.
  41. 門田隆將,林琪禎(譯),張奕伶(譯),李雨青(譯)(2016).湯德章不該被遺忘的正義與勇氣.台北:玉山社.
  42. 施懿琳(1996)。稻作文化孕育下的農民詩人。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
  43. 柏楊(口述),周碧瑟(1996).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
  44. 胡淑雯(編),童偉格(編)(2021).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卷四.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
  45. 唐培禮, Milo L.,賴秀如(譯)(2011).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台北:允晨文化.
  46. 唐澄暐(2019).蔣公銅像的復仇.桃園:逗點文創結社.
  47. 唐澄暐(2016).蔣公會吃人?.桃園:逗點文創結社.
  48. 秦孝儀(編纂)(1987).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
  49. 索爾仁尼琴,田大畏(譯)(1996).古拉格群島.北京:群眾出版.
  50. 馬奎斯, Gabriel Garcia,楊耐冬(譯)(1991).獨裁者的秋天.台北:志文出版社.
  51. 張光直(1998).番薯人的故事.台北:聯經.
  52. 張系國(1980).星雲組曲.台北:洪範.
  53. 張旖容,〈往事並不如煙:外公的白色恐怖〉,《想想論壇》政策想想,2013 年 2 月 28 日,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70,瀏覽日期:2018.12.23。
  54. 張肇烜,〈台灣畫壇的萬米長跑者:李石樵〉,《想想論壇》副刊,2016 年 4 月 1 日,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318,瀏覽日期:2022.08.15。
  55. 曹欽榮(2007)。打開歷史之窗─探討口述與檔案。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響之研究,台北:
  56. 陳列(2013).躊躇之歌.新北市:印刻.
  57. 陳明忠(2014).無悔:陳明忠回憶錄.台北:人間.
  58. 陳芳明(編)(2011).中華民國發展史.台北:政大.
  59. 陳建忠(2018).記憶流域:台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市: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
  60. 陳瑤華(編)(2019).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
  61. 陳儀深(2019).拼圖二二八.台北:二二八基金會.
  62. 陳譽仁(2011)。藝術的代價─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雕塑研究,5,1-60。
  63. 勞倫斯‧里斯, Laurence,王吉美(譯),孫越(譯)(2020).希特勒的克里斯瑪.南京:譯林出版社.
  64. 費南度‧阿拉巴爾, Fernando,陳小雀(譯),武忠森(譯),張懿德(譯)(2013).三封寫給獨裁者的信.台北:允晨文化.
  65. 黃惠君(2017).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新北市:遠足文化.
  66. 楊翠(編)(2013).烈焰‧玫瑰─人權文學‧苦難見證.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67. 葉石濤(1991).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
  68. 漢娜‧鄂蘭, Hannah,蔡英文(譯)(1992).極權主義.台北:聯經.
  69. 劉熙明(1999)。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究,6(2),139-187。
  70. 蔣中正,秦孝儀(編)(1956).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71. 蔡旻螢,〈追尋自由的三子─吳茗秀 JULIE WU〉,《聯合文學 unitas lifestyle》,https://www.unitas.me/?p=13288,瀏覽日期:2022.10.11。
  72. 蔡德本(1995).番薯仔哀歌.台北:遠景.
  73. 鄭安齊(2022).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台北:沃時文化.
  74. 鄭宛妮(2018)。張系國科幻書寫中「城」之符號探悉:以〈銅像城〉與〈傾城之戀〉中為例。文學前瞻,18,63-78。
  75. 薛化元(2007).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6. 謝聰敏(受訪),張炎憲(訪談),陳美蓉(訪談),尤美琪(訪談)(2008).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77. 鍾文音(2011).傷歌行.台北:大田.
  78. 鍾文音(2010).短歌行.台北:大田.
  79. 羅新堤(1975)。大智大仁大勇的總統蔣公。師友月刊,94,17-18。
  80. 識野環境資源顧問有限公司(執行)(2020)。,台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