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fter the debate on the uniqueness of Mahua literature, the idea of Mahua national identity began to take shape. They developed great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after tha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even after the great debate, it still appears to lack independence as it seems to closely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uniqueness of Mahua literature should not only be viewed from a general perspective of what makes something unique, but also in terms of how it balances both universal truths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Here, the term "universality" in this context refers to a wide range of theories based on Marxist-Leninist and Maoist ideologies, which assume that history is predetermined to follow a certain path and that its progression is inevitable. The uniqueness of the Mahua literature, in fact, originated from these universal theories and was guided by them.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Chines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s concep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and revolutionary realism", and "Asian-African literature"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influenced the translation of Malay literature by Mahua translators. Through two case studies of translated Usman Awang's works, we argues that while China's universal theori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Malaysian Chinese leftist movement, enabling its uniqueness to emerge and even be integrated within the universality, however, there remain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uniqueness may escape from the trap of universal theories.
|
参考文献
|
-
吳小保(2020)。文革思潮下的《浪花》:論馬華左翼文學主體的開展與變化。台灣東南亞學刊,15(2),57-94。
連結:
-
莊華興(2021)。冷戰在馬來與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與衝擊(1950-1969)。文化研究,32,47-72。
連結:
-
莊華興(2016)。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台灣東南亞學刊,11(1),7-30。
連結:
-
蘇穎欣(2021)。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文化研究,32,9-46。
連結:
-
《鄉城文藝》編輯部(1974)。鄉城初放向陽花。鄉城文藝,1,1。
-
Anand, Mulk Raj,白澄(譯)(1956)。受傷的鴿子。時代報,2(9),18-21。
-
Awang, Usman(1961).Gelombang: Sajak2 Pilihan 1949- 1960.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wang, Usman(1967).Duri dan Api: Sajak-sajak Pilihan 1961-1966.Melaka:Toko Buku Abbas Bandong.
-
Chong, Fah Hing(2011).Karya Usman Awang dari Persepsi Masyarakat Cina.Menyirat Inspirasi,Johor Bahru:
-
Chong, Fah Hing(2016).Sastera Mahua dalam Kritikan dan Pensejarahan.Pulau Pinang:Penerbit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
Cui, Feng(2021).Han Suyin’s Translation Philosophies in the Context of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 1950’s.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57(2),212-224.
-
Dinsman(ed.),Rs, Sutung Umar(ed.)(1983).Sikap dan Pemikiran Usman Awang.Petaling Jaya:Penerbit Fajar Bakti.
-
Ismail Hussein 著,椰人試譯,〈東革‧華蘭—傑出的馬來詩人〉,《南洋商報》第十七版,1961 年 8 月 14 日。
-
Jassin, H.B.(1993).Kesusastraan Indonesia Di Masa Jepang.Jakarta:Balai Pustaka.
-
M.卡特,馬耶(譯)(1956)。讓自由的呼聲喚醒他吧!。時代報,2(3),15。
-
Murni, Alis,史群(譯)(1967)。非洲詩人為非洲人民而歌唱。浪花,17,8-11。
-
Shin, Chuiling,Yang, Yuan-ning(2017).An Interrogator of Identity: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eo Suryadinata.Producing China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
-
Sikana, Mana(2015).Sasterawan Negara di Takhta Keunggulan.Kuala Lumpur:Institut Terjemahan dan Buku Malaysia Berhad.
-
Sikana, Mana(1983).Aliran dalam Sastera Melayu.Kuala Lumpur:Utusan Publications & Distributors Sdn. Bhd..
-
Taylor, Jeremy E.(2019).‘Not a Particularly Happy Expression’: ‘Malayanization’ and the China Threat in Britain’s Late-Colonial Southeast Asian Territorie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78(4),789-808.
-
Warrant, Tongkat,汀上黑(譯)(1959)。默迪卡之夜。大學青年,創刊號,24-29。
-
Yoon, Duncan M.(2015).’Our Forces Have Redoubled”: World Literature, Postcolonialism, and the Afro-Asian Writers’ Bureau.Cambridge Journal of Postcolonialism Literary Inquiry,2(2),233-252.
-
Zhang, Ina(2021).A Dissenting Voice: The Politics of Han Suyin’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Lat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Malaya and Singapore.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57(2),155-170.
-
大衛‧李奧普,丁寒(譯)(1965)。黑人詩歌兩則。現代文藝,6,13。
-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D.H. Lawrence)著,雲天譯,〈裸扁桃樹〉,《南洋商報》第十四版,1961 年 2 月 19 日。
-
小余(1971)。東革華蘭訪問記。蕉風,220,226-229。
-
戈凡(1965)。正確對待格律詩問題。現代文藝,5,5-6。
-
文萱,〈馬華文藝論爭的諸問題—壹個座談會的結論〉,《民聲報》第五版,1948 年 3 月12 日。
-
方修(1987).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
方桂香(2002)。馬華文藝獨特性的形成是水到渠成—重新審視僑民文藝與馬華文藝獨特性論爭。另一種解讀:方桂香文學評論集,新加坡:
-
毛澤東(1967).毛澤東選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
史英(1965)。格律詩問題有必要繼續展開討論。現代文藝,6,1-2。
-
史韻,〈在帝國殖民主義者槍尖下:非洲民族之鷹魯孟巴壯烈犧牲了!〉,《火焰報》第八期第二版,1961 年 3 月。
-
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陳高華(譯)(2014).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田川(1976).啊,彭亨河.吉隆坡:萌芽出版社.
-
伊斯邁胡桑著,郭黑沙譯,〈《海濤》序—介紹東革華蘭〉,《南洋商報》第十八版,1963年 2 月 3 日。
-
光明,〈我對馬華文藝獨特性論爭的意見〉,《民聲報》第七版,1948 年 2 月 6 日。
-
列哥布‧高魯別努葛著,方其譯,〈火星歷險記〉,《新聞春秋》第二版第 15 期,1962 年9 月。
-
朱成發(2004).紅潮:新華左翼文學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媒體私人有限公司.
-
西鳳,〈馬來詩人東革華蘭〉,《南洋商報》第十六版,1964 年 9 月 22 日。
-
佐納斯‧沈姆卡斯,李燁之(譯)(1965)。勇敢的心。現代文藝,3,16-19。
-
作者不詳(1971)。黑人的話。知識分子,4,23。
-
作者不詳,史韻譯,〈反法殖民主義戰士—阿爾及利亞民族英雄—阿巴斯〉,《火焰報》第七期第三版,1961 年 2 月。
-
作者不詳,思維譯,〈黑奴底夢〉,《馬來亞學生報》創刊號第七版,1955 年 11 月 9 日。
-
余虹(2001).革命‧審美‧解構—20 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李玄,〈論「僑民文藝」〉,《南僑日報》第八版,1948 年 1 月 8 日。
-
李全壽,〈戰後馬來新文學發展路向〉,《星洲日報》第十四版,1963 年 1 月 1 日。
-
李亭(1955)。此時此地的文學。蕉風,2,2-3。
-
汪暉(2010)。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香港:
-
谷衣(1987).我不是過客.新加坡:長河書局.
-
谷衣(編)(1961).馬來新文學的獨特性.香港:上海書局.
-
谷衣(編譯)(1990).烏士曼‧阿旺詩選.吉隆坡:大馬福聯會.
-
依思邁‧胡新著,雲天譯,〈東革華蘭為人類歌唱的馬來詩人〉,《南洋商報》第九版,1967年 1 月 16 日。
-
周容,〈也談「僑民文藝」〉,《民聲報》第七版,1948 年 1 月 21 日。
-
周容,〈談馬華文藝〉,《戰友報》第四版,1947 年 12 月 26 日。
-
周容,〈也談「僑民文藝」〉,《民聲報》第七版,1948 年 1 月 20 日。
-
季羨林,劉振瀛(1959)。五四運動後四十年來中國關於亞非各國文學的介紹和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9(2),151-171。
-
岸(1967)。一點澄清,一片謝意。浪花,14,25。
-
忠揚(1962)。談學習民歌的幾個問題。文學與人民,新加坡:
-
拉興‧伊斯邁著,魯明節譯,〈馬來文藝的趨向〉,《星洲日報》第三版,1960 年 6 月10 日。
-
東革華蘭(1965).波濤.新加坡:草莽出版社.
-
東革華蘭,譯者不詳,〈針刺和烈火〉,《新聞春秋》第五版第一期,1961 年 9 月。
-
保列維,江霖(譯)(1965)。在新的海岸上。現代文藝,7,20-23。
-
保斯特夫斯基,江霖(譯)(1965)。時間的飛逝。現代文藝,6,11-12。
-
柄谷行人,林暉鈞(譯)(2013).世界史的結構.台北:心靈工坊.
-
柳中湜(1967)。我們的文藝道路。浪花,16,2-5。
-
柳詩(1965)。格律詩問題討論的實質意義。現代文藝,3,1-3。
-
秋楓,〈關於「馬華文藝獨特性」的一個報告〉,《南僑日報》第八版,1948 年 3 月 27 日。
-
范陽(1966)。讀書筆記(雜感)。浪花,12,6。
-
烏士曼‧阿旺,曾榮盛(譯),邵穎(譯),梁馨元(譯)(2021).最後一夜.吉隆坡:不惑生命學苑.
-
烏斯曼阿旺,曾榮盛(譯)(1999).問候大地.吉隆坡:馬來西亞翻譯與創作協會.
-
袁明清、張麗方,〈冷戰時期的亞非文學運動,與非洲文學的中譯史〉,《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788202,瀏覽日期:2021.03.31。
-
馬青,〈我會見奧士曼先生—介紹一位馬來詩人〉,《馬來亞學生報》第九號第六版,1956年 8 月 9 日。
-
崔峰(2012)。新加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
崔貴強(2007).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修訂卷).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
-
莫登庸,〈給東革華蘭〉,《新聞春秋》第四版第一期,1961 年 9 月。
-
莊華興(2004)。文學史與翻譯馬華:政治性與定位問題。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南投:
-
莊華興(2015)。語言、文體、精神基調:思考馬華文學。思想,28,199-219。
-
郭沫若(1958)。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紅旗半月刊,3,1-8。
-
曾榮盛(編)(2014).「祝福大地之夜」:30 週年紀念文集.吉隆坡:馬中友好協會.
-
絲絲(1972)。馬華文藝之路:談「獨特性」諸問題。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理論,新加坡:
-
賀淑芳(2017)。新加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黃錦樹(2018)。「此時此地的現實」?—重探「馬華文藝的獨特性」。華文文學,145,26-34。
-
新加坡現代文藝出版社(1964)。編後小語。現代文藝,創刊號,21。
-
楚客(1958)。我看屈原。蕉風,64,4-5。
-
楊貴誼(2014).華馬文化論叢.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
葉斌(1985).含淚的微笑.居鑾:曙光出版社.
-
葉斌。關於譯介文學作品的意見。文藝論壇,新山:
-
葉斌(1982)。我為什麼堅持從事文學作品的譯介工作。文道,24,52-53。
-
葉斌(編譯)(1979).淺談亞非拉文學.吉隆坡:萌芽出版社.
-
葛兆光(2015)。對「天下」的想象:一個烏托邦想象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思想,29,1-56。
-
路丁(1971)。給美國的青年們。知識分子,2,10。
-
廖建裕,〈馬來新文學(第七講):戰後的馬來新詩〉,《南洋商報》第六版,1961 年 1 月10 日。
-
廖建裕(編)(1962).現階段的印尼文學運動.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
碧澄(1991)。華族之友:奧斯曼‧阿旺。清流,9,4-8。
-
趙汀陽(2011).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趙戎(1972)。略論僑民文藝。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理論,新加坡:
-
趙稀方(2003).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一春,〈我們的文藝行列—迎一九六一年〉,《南洋商報》第十四版,1961 年 2 月 12 日。
-
劉禾,〈美國何以強蠻對付卡斯特洛?〉,《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47749,瀏覽日期:2023.03.31。
-
編輯部(1967)。讓《浪花》跳躍在時代潮流上—本刊革新目標。浪花,15,1。
-
錢理群(2012).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臺北:聯經.
-
錢理群(2012).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臺北:聯經.
-
謝詩堅(2009).中國革命文學影響下的馬華左翼文學(1926-1976).檳城:馬來西亞檳城韓江學院.
-
賽逸‧渣哈里著,史韻譯,〈美國何以強蠻對付卡斯特洛?〉,《火焰報》第十一期第五版,1961 年 6 月。
-
韓寶鎮(2004)。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
-
簡金(1967)。作家必須深入群眾。浪花,18,8。
-
魏月萍(2018)。此時此地:馬華與中國左翼革命文學話語競爭。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魏月萍,桃園:
-
懷念烏斯曼阿旺之夜工委會(2008)。懷念烏斯曼阿旺之夜工委會,《懷念烏斯曼阿旺之夜》,出版資料不詳,2008。
-
蘇穎欣(2019)。馬華文化主體性的焦慮:中國性、本土性與第三世界。人間思想,10,148-171。
-
鐵戈,〈文藝獨特性‧任務‧及其他〉,《民聲報》第七版,1948 年 2 月 1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