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譯阿含廣律中佛陀成道歷程“禪定與神通”的敘事分析

并列篇名

The Meditation and Supernormal Power-An Analysis on Historical Buddha's Enlightened Progress in Accordance with Agama and Vinaya Pitaka

DOI

10.30407/BDCL.200506_(3).0004

作者

丁敏(Miin Ding)

关键词

佛陀 ; 禪定與神通 ; 降魔 ; 阿含與廣律 ; 敘事文本 ; Love poem or Love poetry ; Chan poetry ; Chan theory ; Use Chan to explain poetry ; Epistemology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5 / 06 / 01)

页次

87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嘗試由敘事學來研究漢譯阿含與律部的經文中,有關佛陀成道歷程中「禪定與神通」的敘事方式,以探究經典的文學表達形式,在詮釋與傳播佛法上所起的作用。由敘事的「事件」、「位置」、「地點」、「時空」等面向,分析在《阿含經》中「禪定與神通」敘述文本的特色。指出在《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成道歷程的自述經文中,已具備許多「禪定與神通」的故事事件,由於各經文所選的成道事件之不同,因而形成了成道歷程「禪定與神通」故事的不同文本。但都是以個別片段的事件敘述散見阿含中,尚未建構成完整的敘事結構,及定型的敘事模式。此外,最值得關注的是「樹下降魔」在《阿含經》中只出現過一次,且是以單獨事件的「插話」形式被敘述,降魔事件非位於該則經文主要的「位置」。這似乎意味著在《阿含經》中「樹下降魔」在成道歷程中並非必要的一環。從證道「地點」的敘事分析,則可看出由《中阿含經》到《增壹阿含經》,是從「凡俗地點空間」的描述,轉換成「神聖地點空間」的描述;證道故事也由《中阿含》中純粹的歷史事件,轉為染有神話性色彩的事件。 其次,釋尊成道歷程完整的定型結構,在律部中唯一見於《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和各單經佛傳的結構模式大體相似,最不同的部分在「降魔」的結構安排。本論文由敘述視角、空間分節與分節點的敘事作用、以及劇幕式的敘事方式等,來分析《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中各「禪定與神通」空間場景的敘事特色,並特別分析其中「降魔」空間場景的獨特性。在此,「降魔」除了正式納入釋尊證道歷程中的一環,且貫穿釋尊證道成佛的整體歷程,釋尊發起神通的整個過程,都和降魔息息相關。此外由敘事話語的風格,來比較分析阿含與律部有關佛陀成道歷程「禪定與神通」的不同詮釋面向:在《阿含經》中是以「講述」(telling)為主,是人間佛陀「教誨性」的敘事話語,展現樸實簡約的話語風格。但在《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中,是以「展演」(showing)為主,「展演」一生補處菩薩最後下生人間成佛歷程的「神話禮儀」。所以採取的敘事策略是將其中一切本是平凡人間的人、事、物,都渲染轉化成具有神聖性的人、事、物,如「聖女」、「聖粥」、「輪相」「菩提甘露之粥」、「寶缽聖物」等,再加上「盲龍目明」、「草自右旋」等奇蹟徵兆、以及天空眾神、風神雨神的介入等等,有意味的將釋尊成道歷程的敘事,變成神話性質的敘事話語,展現充滿想像力、驚奇瑰麗鋪敘排比、魔幻寫實的話語風格。以「故事佛學」的形式,承載佛教教義並激發熱切的宗教情感,達到宗教傳播的功效。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narrate Buddha's enlightened progress, meditation and supernormal power, by using the content from Agama sutra(阿含經) and Viyana Pitaka(律藏).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tra,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how sutra's literacy function s while it spread and interpreted the Buddha Dharma. By narrating the ”events”, ”position”, ”location” and ”time”, it gives a direction to the readers that how Agama depicts ”Meditation and Supernormal power” in a very unique way. Furthermore, the full text about Sakyamuni Buddha's enlightened progress is only shown inside the Vinaya-pitaka of Mūlasarv āsti-vāda Sanghabhedavastu (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 and single volume of Biography of the Buddha. The contents are mostly similar, however at the parts where the Buddha expelled the Mara makes their major differences.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analyze every meditative and supernormal power settings inside the Mūlasarvāsti-vāda Sanghabhedavastu and gives a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with narratology and phrasing methods. Especially, the writer sets more attention on the part where Buddha subduing Mara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is occasional scene. In addition, by using the style of narratology, Buddha's enlightened progress about meditation and supernormal power will have a diverse explanatory asp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Frauwallner, E.著、郭忠生譯(1992)。原始律典〈鍵度篇〉之研究。正觀出版社。
  2.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圖書公司。
  3. 印順(1988)。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
  4.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2003)。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李坤寅(2003)。釋迦牟尼佛傳記的神話性探討-以八相成道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6. 杜普瑞、傅佩榮譯(1988)。人的宗教向度。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7. 周敏惠(2003)。《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 林鎮國、藍吉富主編(1993)。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東大圖書公司。
  9. 柳田聖山著、毛丹青譯(1992)。禪與中國。桂冠圖書公司。
  10. 胡亞敏(1994)。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1. 崔默、賴妙淨譯(2000)。宗教學導論。桂冠圖書公司。
  12. 張世君(1999)。《紅樓夢》的空間敘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凱倫•阿姆斯壯、林宏濤譯(2002)。眾生的導師佛陀:一個追尋菩提的凡人。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黃慧禎(2003)。《相應部•魔相應》譯註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
  15. 黃懷秋(2000)。輔仁宗教研究•創刊號。輔仁大學法學院。
  16. 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南華管理學院。
  17. 劉世劍(1999)。小說敘事藝術。吉林大學出版社。
  18. 黎志添著(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中文大學出版社。
  19. 羅鋼(1994)。敘事學導論。人民出版社。
  20. 羅耀明(2003)。「苦行」於佛陀成道所扮演的角色。法光,165
  21. 關永中(1997)。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
  22. 釋德範(2002)。《雜阿含經》中魔的探微。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
被引用次数
  1. 丁敏(2006)。漢譯佛典《阿含經》神通故事中阿難的敘事視角試探。臺大佛學研究,11,1-30。
  2. 丁敏(2010)。從漢譯佛典僧人「神通」到《高僧傳》僧人「神異」:佛教中土化過程的考察面向。政大中文學報,14,8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