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的疊合-兩《唐書》文學類傳“時變”思想的落差

并列篇名

Overlaps of Historical Images and Literary Evaluations: The Disparities of "Temporal Alteration" between the Literary Bibliographies of the Two "Tang Books"

DOI

10.30407/BDCL.200512_(4).0003

作者

曾守正(Shou-Cheng Tseng)

关键词

文學彙傳 ; 正史 ; 時變 ; 新歷史主義 ; literary bibliography ; authorized history ; temporal alteration ; New-historicism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05 / 12 / 01)

页次

29 - 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中國文學(史)、文學思想(史)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往往仰賴正史(尤其是文學類傳的資料)做為論據。事實上,一部史書的完成,乃是史家面對過去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事件所遺留下來的史料,運用其才智學養、情感想像等,逐一檢擇耙理、綰合聯繫而成。史家的一切觀點,有來自於己身的個殊經驗,也有出自於社會的時代氛圍,乃為複雜的人文現象。對正史文學類傳進行研究,應有助於我們反省某一時代解讀另一時代文學史的狀況,並便於我們接近被解讀時代的樣貌。 本文擬以兩《唐書》文學類傳為例,說明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疊合的狀況。為求討論方便,先自兩篇傳序共同涉及的「時變」觀念展開,再通過特定作家的傳文記錄,指出兩書在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疊合上的差異,進而彰顯文學類傳的兩重主觀性。

英文摘要

Actually, investigators in ancient China dedicate themselves to their works as various kinds of accomplishments of historical records. Study on history presented in a series of biographies benefits us to introspect one dynasty to decipher another. In this paper, I would take the literary bibliographies of the two ”Tang Books” for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conditions about the overlaps between historical images and literary evaluations. Firstly, for convenient, I spread out the paper by temporal alteration which the tow ”Tang Books” involve in. Secondly, through specific writers' articles to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s of historical images and literary evaluations between the two books to manifest the duel-subjectivism of literary bibliograph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宋李昉(1986)。文苑英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
  2. 後晉劉昫(1997)。舊唐書。中華書局。
  3. 梁沈約(1997)。宋書。中華書局。
  4. 清董誥(1987)。全唐文。中華書局。
  5. 清趙翼(1986)。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6. 王運熙(1993)。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文學遺產,5
  7. 王壽南(1999)。唐代人物與政治。文津出版社。
  8. 永瑢、清紀昀(200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9.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允晨文化公司。
  10. 吳彩娥(1988)。兩唐書文苑傳之比較。輔仁國文學報,4
  11. 吳彩娥(1987)。兩唐書文苑傳之比較-文學觀之部。輔仁國文學報,3
  12. 拉爾夫·科恩主編、程錫麟譯(1993)。文學理論的未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哈洛·卜倫著、曾麗玲校訂、高志仁譯(2002)。西方正典。立緒文化公司。
  14. 海登·懷特著、劉世安譯(1999)。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麥田出版社。
  15. 張京媛主編(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楊家駱(1973)。新舊唐書合鈔并附編十六種。鼎文書局。
  17. 楊家駱(1980)。二十五史識語。鼎文書局。
  18. 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灣:臺灣學生書局。
  19. 歐陽修、宋宋祁(1997)。新唐書。中華書局。
  20. 盧寧、李振榮(2001)。論《新唐書》《舊唐書》對韓愈評價之差異-兼談與〈毛穎傳〉之問世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州學刊,2
  21. 謝保成(1995)。《舊唐書》的史料來源。唐研究,1
  22. 謝保成(1997)。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與《新唐書》重修中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4
  23. 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叢論。正中書局。
  24. 羅聯添(1989)。唐代文學論集。臺灣:臺灣學生書局。
  25. 嚴杰、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學會主編(2002)。論《新唐書·文藝傳》之文學史觀。建構與反思(上)-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
被引用次数
  1. 曾守正(2009)。被隱藏的聯繫性:《四庫全書總目》唐代別集提要的文學史敘述。淡江中文學報,21,1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