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明節與“清明劇”

并列篇名

Tomb-sweeping Day and Tomb-sweeping Drama

DOI

10.30407/BDCL.200606_(5).0003

作者

翁敏華(Min-Hua Weng)

关键词

清明 ; 寒食 ; 上巳 ; 清明劇 ; Tomb-sweeping Day ; Hanshi ; Shangsi ; Tomb-sweeping Drama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6 / 06 / 01)

页次

67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傳統節日是先民時問意識自覺的產物。節日均衡分佈四季,行事充分體現對自然的親近、對生命的關懷和對人情的呼喚。清明節是一個源於農事曆法的節日。本文,我們由「清明劇」看宋以後的清明節面貌,看寒食「併」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令清明節在諸節中地位顯赫,文化內涵繁富。本文論述的幾部戲劇,或以清明為時空背景,或蘊含其民俗內涵和附會傳說,或表現其民俗糾葛兩性恩怨,由此我們能夠獲知當時清明「寒食」其外、「上巳」其裹的本質,同時窺探到節令文化對戲劇題材、情節內容和人物塑造的滲透。本文證明了對以傳統節日為主的民俗文化具有保存、載傳、發揚等功能。

英文摘要

Chinese festivals are the outcome of ancestors' social activities. The festivals distributed in the four seasons incarnate our ancestors' care for nature, concern about life and call for human feelings. Tomb-sweeping Day is from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panorama of Tomb-sweeping Day after Song Dynasty by Tomb-sweeping Drama. Some dram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re show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omb-sweeping Day, the folk-custom connotation and connected folklores, or reflect lovers' kind and enmity. We can not only acquire the essence of Tomb-sweeping day, but also find out that festivals' great influence to drama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曉傳輯錄(1958)。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
  2. 李道和(2004)。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 孟元老宋(1956)。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4. 邵曾祺(1985)。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5. 徐子方(2003)。明雜劇史。北京:中華書局。
  6. 徐吉軍(2001)。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7. 翁敏華(1997)。中國戲劇與民俗。臺北:學海出版社。
  8. 翁敏華(2006)。三月三上巳節失落之謎初探。雲南藝術學院學報,1
  9. 高丙中(2005)。民族國家的時問管理-中國節假日制度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開放時代,1
  10. 張英、王士禎清(1985)。淵鑒類函。北京:中國書店。
  11. 陳勤建(1988)。多姿的民俗生活相與文藝題材的多樣化。民間文藝季刊,2
  12. 陳勤建(1991)。文藝民俗學導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3. 曾永義(2005)。我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工作講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9
  14. 廖奔、劉彥君(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15. 蕭放(2005)。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論文集
被引用次数
  1. 王雪卿(2020)。狂歡與哀感:《金瓶梅》的節日書寫。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7,4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