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傳奇〈鶯鶯傳〉的情、慾世界-一個精神分析學式的文學社會學解讀

并列篇名

The Passion and Desire in Biography of Ying-Ying: A Reading with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DOI

10.30407/BDCL.200612_(6).0006

作者

李宗定(Tsung-Ting Lee)

关键词

唐傳奇 ; 鶯鶯傳 ; 元稹 ; 精神分析學 ; 文學社會學 ; Tang Legend ; Biography of Ying-Ying ; Yuan Chen ; Psychoanalysis ;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6 / 12 / 01)

页次

125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鶯鶯傳〉是唐傳奇中的名篇,元稹對故事中人物的刻劃及其心理的描寫,在唐人中實無出其左右。故事中的張生在面對慾念的誘惑與仕途功名的選擇,以及鶯鶯掙扎於情慾釋放與禮教束縛衝突,具有個人與社會的深層交錯關係。本文以精神分析學為解讀的線索,探尋〈鶯鶯傳〉中「情慾/禮教」的衝突如何透過「自我/社會」的反轉認知,達到一個「內/外」拉扯中的連結與斷裂。此外,作者元稹與其小說中的主角「張生」兩者所形成之鏡像關係,有著作者的心理投射,從「他者」所獲得的社會肯定來達到自我救贖。再從語言與象徵所構築成的一個兩性情愛世界,更可進一步反省小說文本如何反映自我與社會的關係,而從中分析出〈鶯鶯傳〉的深層意識。

英文摘要

”Biography of Ying-Ying” 鶯鶯傳is a great masterpiece in the Tang Dynasty Legend. Yuan Chen 元稹can penetrate in the characters' feeling of the story, is an important reason which this story succeeded. Zhang Sheng 張生is facing the desire and the academic honor choice, as well as Ying-Ying 鶯鶯 struggles to individual emotion and the Confucianism fetter conflict. In the story, two leads both have personally with society's conflict. This article by the psychoanalysis inquired about Ying-Ying Chuan, and ”passion/Confucianism” how the conflict does penetrate ”the self-/society” the cognition, achieves ”in/outside” linking with break. In addition, in author Yuan Chen and the novel lead Zhang Sheng, two forms mirror image relations. Yuan Chen penetrates Zhang Sheng to reflect own psychology, and affirmed from the society that achieved oneself redeems. Again an amphoteric love world which constructs from the language and the symbol, the introspection novel text how reflects self-and society's relat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Althusser, Louis,Ben Brewster(1971).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2. Bourdieu P.,Randal Johnson(1993).The f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
  3. Bourdieu P.,Susan Emanuel(1996).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 Carl G. Jung(1964).Man and his symbols.New York:Dell Publishing.
  5. Escarpit, Robert,Ernest Pick,Malcolm Bradbury,Bryan Wilson(1971).Sociology of literature.
  6. Frederick John Hoffman(1957).Freudianism and the literary mind.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7. Jung C. G.(1991).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Jung C. G.,H. G. Baynes(1971).Psychological type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Marcuse H.(1947).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s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Boston:Beacon Press.
  10. Mary Evans(1981).Lucien Goldmann: An Introductio.N.J.:Humanities Press.
  11. Sigmund Freud,James Strachey,Gregory Zilboorg(1975).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New York:Norton.
  12.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1998)。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方漢文(2000)。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14. 王夢鷗(1983)。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
  15. 王寧等譯(1987)。佛洛伊德主義與文學思想。北京:三聯書店。
  16. 朱炎主編(1990)。朱立民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書林出版社。
  17.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冠桂文化公司。
  18. 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1999)。心理類型。台北:桂冠文化公司。
  19. 吳禮權(1995)。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李小兵譯(1989)。審美之維:馬爾庫塞美學論著集。北京:三聯書店。
  21. 李怡芬(1996)。試析《鶯鶯傳》中男女主角的形象傳釋。大陸雜誌,92(6)
  22. 杜章智譯(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3. 杜聲鋒(198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4. 汪辟疆(1988)。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邱添生(1999)。唐宋變革期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
  26. 段玉裁清(1991)。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27. 孫國棟(1980)。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出版社。
  28. 康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9. 康正果(1994)。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張弓(1997)。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1. 張國剛(2002)。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2. 陳寅恪(1982)。元白詩箋証稿。台北:里仁書局。
  33. 陳寅恪(1997)。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程國賦(1992)。《鶯鶯傳》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2
  35. 黃暄(2000)。《鶯鶯傳》之性別解讀(毒?!):女性身體、欲望與價值秩序。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5
  36. 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7. 廖仁義譯(1990)。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文化公司。
  38. 趙德麟宋(1985)。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
  39. 劉詠聰(1995)。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劉暉譯(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1. 劉瑛(1994)。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42. 劉燕萍(1996)。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魯迅(1992)。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
  44. 謝重光(1990)。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台北:國際文化公司。
  45. 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李志宏(2012)。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鶯鶯傳〉主題寓意別解。淡江中文學報,27,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