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地景臨現-六朝志怪「地誌書寫」範式與文化意蘊
|
并列篇名
|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 Geographic Writing Style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Weirdness of Six Dynasties
|
DOI
|
10.30407/BDCL.200912_(12).0007
|
作者
|
林淑貞(Shu-Chen Lin)
|
关键词
|
六朝志怪 ; 地誌書寫 ; 傳記情境 ; 虛實 ; 蓋婭假說 ; weirdness of Six Dynasties ; geographic writing ; biographic situation ; fictitious and real
|
期刊名称
|
政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2期(2009 / 12 / 01)
|
页次
|
159
-
19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地誌,也是一種文本(text),一種空間的文本,提供異時代人們不斷地解讀、詮釋,乃至於重構。六朝志怪所書寫的內容不僅包括奇聞異事、因果報應、五行厭勝、社會現況、佛道信仰、災異禎祥、託夢離魂、幽媾冥婚、占卜夢兆等內容,尚含攝許多歷史典故、神話傳說、風土民俗、地理風物等,是整體文化的地誌書寫、人文關懷的表現。事實上,六朝志怪非常關注「地理博物」之書寫,不管在「史傳類」或「雜記類」皆涉及此一書寫,形成一種時代的集體意識。這種思維反映在神話傳說之敘記、風土民情的載錄等,映現「傳記情境」之神聖臨在的「真實」敘事,透過地景凝視召喚歷史情境,體現一種互為主體性的地理景觀。本文透過六朝志怪的風俗與地誌之書寫,探討地景成為一種人文載體,書寫神話傳說、奇風異俗、宗教信仰、地理博物等皆銘刻社會活動的人文立體景觀,透過主體感知的書寫,佈示地景座標之多重現實與日常生活之情境再現。
|
英文摘要
|
Weirdness of Six Dynasties described many local customs and geographic writings.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landscape becoming a human carrier. Mythology and legend, stange customs, religional beliefs and geographic utensils were engraved in social activities and human and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By the description of sensual of subject, the paper presented the multiple reality of coordinate of landscape and daily situation of social lif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王文進(2003)。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
連結:
-
張蜀惠(2007)。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真實:由歐陽修、蘇軾作品探究北宋地誌書寫與閱讀。東華人文學報,11,85-119。
連結:
-
Tim Cresswell原著、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干寶(1982)。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
-
王文進(2006)。北朝文士對南朝文化的兩種態度:以「洛陽伽藍記」與「水經注」為中心的初探。臺大中文學報,24,115-150。
-
王平(1998)。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王岳川(2003)。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叢書: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王恆展(1996)。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王琰撰、王國良校釋(1999)。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王嘉撰、蕭綺錄、齊治平校注(1982)。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
-
弗雷澤、汪培基譯、陳敏慧校(1991)。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出版社。
-
石昌渝(1995)。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
-
任昉、馬俊良輯刊(1968)。百部叢書集成:《述異記》,龍威秘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陸曉禾譯、黃錫光譯(1991)。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吳均撰、王國良校釋(1987)。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吳志達(1994)。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
-
吳琯校刊(1968)。百部叢書集成:六朝逸史:六朝事跡編類。臺北:藝文印書館。
-
吳潛誠(1999)。島嶼巡航:黑倪和臺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
-
李富華(1999)。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
-
李劍國輯校(2008)。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
李劍國輯釋(1995)。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周次吉(1986)。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周次吉撰(1986)。漢魏叢書本:神異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周振鶴(1997)。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上海:復旦大學。
-
孟瑤(1977)。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
東方朔撰、王國良校釋(1993)。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東方朔撰、王國良校釋(1985)。廣漢魏叢書本: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
-
林天蔚、國立編譯館主編(1995)。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
保羅·田立克、魯燕萍譯(1994)。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
-
紀昀編纂(2000)。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
苗壯(1998)。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索爾·克里普克、梅文譯、涂紀亮校、朱水林校(2001)。命名與必然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翁筱曼。古代詩學視域下的「地域意識」:以嶺南地域詩學為個案。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6),37-41。
-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1996)。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
-
張汝倫(1988)。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一個哲思的;一個方法論的探索。臺北:谷風。
-
張華著、唐久寵校釋(1980)。博物志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梅新林(2006)。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許聖和(2006)。東華大學。
-
郭憲撰、王國良校釋(1989)。漢武洞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陶潛(1982)。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
-
陶潛撰、王國良校釋(1978)。搜神緣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單德興(1995)。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臺北:書林有限公司。
-
舒茲、盧嵐蘭譯(1992)。舒茲論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黃茂容(1989)。環境心理學研究: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臺北:淑馨出版社。
-
葛洪(1989)。仙佛靈異叢書: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
-
葛洪(1991)。叢書集成初編:《神仙傳》,漢魏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
-
寧宗一主編(1995)。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趙輝(1996)。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
-
劉苑如(2002)。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劉敬叔撰(1968)。百部叢書集成:異苑。臺北:藝文印書館。
-
魯迅(1997)。內含三十二種志怪:古小說鉤沈。濟南:齊魯書社。
-
魯迅(1990)。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
-
魯道夫·奧托(1995)。論神聖:對神聖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對理性之關係的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魯樞元(2002)。生態文藝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謝明勳(2003)。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
-
謝明勳(1999)。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
-
邁克·克朗、楊淑華譯、宋慧敏譯(2007)。文化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
-
顏之推撰、王國良校釋(1995)。顏之推冤魂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龔鵬程(2001)。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1999年報。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被引用次数
|
-
林淑慧(2013)。儒學社群遊記的地景意象—以《臺灣文藝叢誌》與《詩報》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103-141。
-
鄒芷茵(2020)。繪製「香港文學」:盧瑋鑾《香港文學散步》的文學地誌與地方認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7,3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