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格格不入」的鵷鶵與「入游其樊」的庖丁-《莊子》兩種回應「政治權力」的知識分子姿態

并列篇名

Two Kinds of Responses to Political Power in Zhuangzi

DOI

10.30407/BDCL.201306_(19).0006

作者

賴錫三(Hsi-San Lai)

关键词

莊子 ; 權力 ; 政治 ; 知識分子 ; 勢 ; Zhuangzi ; power ; political ; intellectuals ; efficiency (shi)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3 / 06 / 01)

页次

155 - 1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道家向來和隱者之學頗有淵源,《莊子》亦經常出現視政治為污濁的言論。相對於儒家的士君子形象,儒者在中國政治思想傳統中,多和知識分子的公共參與相連;而道家人物則經常被視為逃避政治,傾向個人式的生存美學之追求。本文嘗試透過《莊子》,重新省察生存美學與政治避難的共構性,一方面企圖彰顯《莊子》生存美學所隱含的政治批判性格,另一方面從微型權力的角度來重新揭露《莊子》對政治的回應方式。而這兩方面的重新探討,都為了重建所謂的道家型知識分子論。換言之,基於對權力和語言的深刻關係之細察,使得《莊子》主張:權力的支配無所不在,人也無所逃於倫理、政治,因此個我生命的真實安頓,自然也要觸及對政治的權力批判與策略回應。

英文摘要

Daoism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to the philosophy of the hermit as politics often appear vile in Zhuangzi. This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who ar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and serve in the public domain. Daoist figures are often regarded as political escapists, preferring to stay true to their person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aims to rethink the simple equation of Daoist aesthetics and political escapism so as to make manifest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implied in the Daoist aesthetics of Zhuangzi, and to disclose the political responses in Zhuangzi in terms of micro-power. By re-examining these two aspects of Zhuangzi, the idea of Daoist intellectuals may be redefined. Zhuangzi shows that due to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language and political power, political domination prevails, and there is no escape from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politics. Thus to find true inner peace, one must not only return to ”zi ran”,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respond to it strategically and critically.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engages in the discussion of a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effort to bring together Mo Zhongshan's criticism of the ”observation of change” in Daoism with Yu Lien's ”strategic positioning,” in order to, from the viewpoint of Daoist intellectuals, disclose the insight into biopolitics in Zhuangz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何乏筆(2008)。養生的生命政治:由余連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
    連結:
  2. 何乏筆(2010)。平淡的勇氣:嵇康的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9)
    連結:
  3. 葛浩南(2008)。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
    連結:
  4. 賴錫三(2013)。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存有、倫理、政治性格。清華學報,43(1)
    連結:
  5. 賴錫三(2008)。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臺大文史哲學報,69
    連結:
  6. 賴錫三(2011)。論惠施與莊子兩種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2)
    連結:
  7. 賴錫三(2012)。論《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7
    連結:
  8. 賴錫三(2012)。《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1)
    連結:
  9.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an chubanshe。
  10. 清王夫之(1984)。莊子通•莊子解。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11. 清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zheng shuju。
  12. 漢司馬遷、韓兆琦編(2004)。史記箋證。江西=Jiangxi:江西人民出版社=Jiangxi renmin chubanshe。
  13. 方勇(2008)。莊子學史。北京=Beijing:人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
  14.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Taipei:學生書局=Xuesheng shuju。
  15.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Taipei:學生書局=Xuesheng shuju。
  16. 余英時(2002)。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Taipei:聯經=Lianjing。
  17. 余英時(2003)。歷史與思想。臺北=Taipei:聯經=Lianjing。
  18. 余蓮、卓立譯(2009)。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
  19. 余蓮、林志明譯(2011)。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Taipei:五南圖書=Wunan tushu。
  20. 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Taipei:聯經=Lianjing。
  21. 高宣揚(2005)。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Beijing: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ongguo renmin daxue chubanshe。
  22. 張灝(2006)。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Taipei:聯經=Lianjing。
  23. 莊萬壽(1991)。虞人與莊子。國文學報,20
  24. 勞悅強(2012)。人間如森林─《莊子》內篇中的政治辯說。東亞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Pingdong:
  25. 楊國榮(2006)。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
  26. 楊寬(1986)。戰國史。臺北=Taipei:谷風出版社=Gufeng chubanshe。
  27. 聞一多(1996)。聞一多全集。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28. 賴錫三。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性閱讀。文與哲,22
  29. 賴錫三(2012)。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以「語言•遊戲•權力•歡怡」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37
  30.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Hsinchu: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Guoli qinghua daxue chubanshe。
  31.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Guoli Taiwan daxue chuban zhongxin。
  32. 薩伊德、單德興譯(2007)。知識分子論。臺北=Taipei:麥田=Maitian。
  33. 羅蘭•巴特、李幼蒸譯(1998)。寫作的零度。臺北=Taipei:桂冠圖書=Guiguan tushu。
被引用次数
  1. 廖育正(2018)。《莊子》的策略干擾-及對「觀點主義說」的再商榷。清華學報,48(4),651-690。
  2. 宋灝(2019)。以《莊子》論身體運動與生活工夫的弔詭:以「庖丁解牛」為例。清華學報,49(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