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
|
并列篇名
|
Ethical Function of Bi-Xing in Classic Chinese Poetry
|
DOI
|
10.30407/BDCL.201606_(25).0001
|
作者
|
顏崑陽(Kun-Yang Yen)
|
关键词
|
比興 ; 言語倫理 ; 詩文化 ; 禮文化存在情境 ; 詩式社會文化行為 ; bi-xing ; ethics in language ; poetry culture ; in the context of Li culture ; poetry as socio-cultural act
|
期刊名称
|
政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5期(2016 / 06 / 01)
|
页次
|
5
-
6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近現代有關「詩比興」的研究,大多侷限在「純文學」的詮釋視域,將「比興」看作詩歌創作,所操持的形象思維或修辭法則而已。其實,從古代「詩文化」的歷史語境,可以發現士人階層的日常生活,幾乎不能離開「詩」;「詩」就是他們社會互動行為的主要語言形式,因此「比興」也就具有「言語倫理」的功能及效用,而不只是詩歌創作的形象思維或修辭法則。古代士人階層的社會互動,都必須依循倫理關係;而「倫理」即是以「禮」的精神及形式,所建構的行為規範及秩序。這是士人階層的存在情境,可稱為「禮文化存在情境」;在這情境中,士人們的言語行為,必須遵循誠、微、文、達四個修辭原則;而「比興」是一種最典型的「詩性語言」,其表意方式即是基於這四個修辭原則,普遍「用」之於士人階層的社會互動,表現在各種對待關係的言語行為,以獲致政治上的「諷諫」,或日常生活中的「感通」、「期求」與「回應」。這都是「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乃由本論文所新拓的詮釋視域。
|
英文摘要
|
For the scholar-gentry class in the ancient China, poetry serves as a form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ir daily life. In such a historical context of poetry culture, the poetic device bi-xing begins to take on the function of ethical relations. Bi-xing is not merely about principle in poem for figuration or symbolization, but involves normative ethic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scholar-gentry class behaves and communicates.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poetry as a socio-cultural act in the context of Li culture in the ancient China, and discuss the ethical function of bi-xing in classic Chinese poet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顏崑陽(2008)。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18
連結:
-
顏崑陽(2006)。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建構「中國詩用學」二論。東華人文學報,8
連結: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aiwan shangwu yinshuguan。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1979)。四書集注。臺北=Taipei:學海書局=Xuehai shuju。
-
二十五史。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1969)。金陵叢書。臺北=Taipei:大通書局=Datong shuju。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陳汝東Chen Rudong:〈語言倫理學: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Yuyan lunlixue: yimen xinxing de jiaocha xueke”,參見:http://www.china-review.com/cat.asp?id=15305,瀏覽日期:2016/6/7
-
〔清〕王闓運Wang Kaiyun:〈湘綺樓論詩文體法〉“Xiangqilou lun shiwen tifa”,《國粹學報》Guocui xuebao 第33 期,1907 年10 月
-
(1973)。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宋朱熹(1969)。詩集傳。臺北=Taipei: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
宋蘇軾(1975)。蘇東坡全集。臺北=Taipei:河洛圖書出版社=Heluo tushu chubanshe。
-
春秋左丘明、三國吳韋昭注(1978)。國語。臺北=Taipei:九思出版=Jiusi chuban。
-
唐孟浩然、李景白校注(1988)。孟浩然詩集校注。成都=Chengdu:巴蜀書社=Bashu shushe。
-
梁徐陵(1985)。玉臺新詠。臺北=Taipei:臺灣中華書局=Taiwan zhonghua shuju。
-
梁劉勰-Liu, Xie、周振甫注釋(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
清朱鶴齡箋注(1967)。李義山詩集。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
清張惠言編、李次九校讀(1971)。詞選續詞選校讀。臺北=Taipei:復興書局=Fuxing shuju。
-
清彭定求(1978)。全唐詩。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Wenshizhe chubanshe。
-
清馮浩(1981)。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
清譚獻(1970)。復堂類集。臺北=Taipei:華文出版社=Huawen chubanshe。
-
清嚴可均纂輯(1982)。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Taipei:世界書局=Shijie shuju。
-
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1968)。楚辭補注。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注(1972)。史記會注考證。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
戰國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zheng shuju。
-
戰國韓非、陳奇猷集釋(1982)。韓非子集釋。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zheng shuju。
-
王元化(1984)。文心雕龍創作論。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
王念恩(1991)。賦比興新論。古典文學,臺北=Taipei:
-
王海霞(2007)。南京=Nanjing,林業大學=Linye daxue。
-
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臺北=Taipei:漢京文化=Hanjing wenhua。
-
朱光潛(1969)。文藝心理學。臺北=Taipei:開明書店=Kaiming shudian。
-
朱自清(1982)。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Taipei:源流出版社=Yuanliu chubanshe。
-
江磯編(1985)。詩經學論叢。臺北=Taipei:崧高書社=Songgao shushe。
-
竹添光鴻(1999)。論語會箋。臺北=Taipei:廣文書局=Guangwen shuju。
-
艾布拉姆斯、酈稚牛譯、張照進譯、童慶生譯(1989)。鏡與燈。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Beijing daxue chubanshe。
-
余欣娟(2011)。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析論。臺北=Taipei:花木蘭出版社=Huamulan chubanshe。
-
吳禮權(1995)。中國修辭哲學史。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aiwan shangwu yinshuguan。
-
李春青(2005)。詩與意識形態。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
-
李湘(1984)。《毛詩》系「興」考。江海學刊,1
-
李咏吟(2003)。詩學解釋學。上海=Shanghai:人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
-
亞里斯多德(1982)。形而上學。新竹=Hsinchu:仰哲出版社=Yangzhe chubanshe。
-
胡金望編(2004)。文化詩學的理論與實際研究。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
韋伯、顧忠華譯(2005)。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桂林=Guilin: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shifan daxue chubanshe。
-
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
徐復觀(1966)。中國文學論集。臺北=Taipei:民主評論社=Minzhu pinglunshe。
-
袁濟喜(2001)。和,審美理想之維。南昌=Nanchang:百花洲文藝出版社=Baihuazhou wenyi chubanshe。
-
馬大康(2005)。詩性語言研究。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
張文勛、杜東枝(1980)。文心雕龍簡論。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Renmin wenxue chubanshe。
-
張立文編(2005)。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Beijing:人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
-
張孝評(1993)。詩的文化闡釋:關於文化詩學構想。西安=Xian: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Shanxi renmin jiaoyu chubanshe。
-
張京媛編(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
-
張震澤(1983)。《詩經》賦、比、興本義新探。文學遺產,1983(3)
-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臺北=Taipei:志文出版社=Zhiwen chubanshe。
-
陳望道(1957)。修辭學發凡。臺北=Taipei:臺灣開明書店=Taiwan kaiming shudian。
-
章炳麟(1967)。國故論衡。臺北=Taipei:廣文書局=Guangwen shuju。
-
彭毅(1999)。楚辭詮微集。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
游國恩(1977)。論屈原文學的比興作風。楚辭論文集,臺北=Taipei:
-
湯炳正(1991)。屈賦新探。臺北=Taipei:貫雅文化=Guanya wenhua。
-
童慶炳編(2004)。文化與詩學。上海=Shanghai:人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
-
舒茲、盧嵐蘭譯(1993)。社會世界的現象學。臺北=Taipei:久大=Jiuda。
-
舒茲、盧嵐蘭譯(1992)。舒茲論文集(上)─社會現實的問題,臺北=Taipei:
-
菲利普•巴格比、夏克譯、李天綱譯、陳江嵐譯(1988)。文化─歷史的投影。臺北=Taipei:谷風出版社=Gufeng chubanshe。
-
黃慶萱(1979)。修辭學。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
葉舒憲(1994)。詩經的文化闡釋。武漢=Wuhan:湖北人民出版社=Hubei renmin chubanshe。
-
葉嘉瑩(1985)。迦陵談詩二集。臺北=Taipei:東大圖書=Dongda tushu。
-
鄒太華輯注(1973)。晏子逸箋。臺北=Taipei: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
廖棟樑(2010)。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
裴普賢(1987)。詩經研讀指導。臺北=Taipei:東大圖書=Dongda tushu。
-
趙沛霖(1989)。興的源起。臺北=Taipei:明鏡文化=Mingjing wenhua。
-
劉若愚(198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Taipei:聯經出版=Lianjing chuban。
-
蔣述卓編(2005)。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Renmin wenxue chubanshe。
-
蔡英俊(1990)。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an chubanshe。
-
鄭涵(2005)。中國和文化意識。上海=Shanghai:學林出版社=Xuelin chubanshe。
-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臺北=Taipei:麥田出版社=Maitian chubanshe。
-
鄭毓瑜(2012)。引譬連類。臺北=Taipei:聯經出版=Lianjing chuban。
-
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Taipei:
-
顏崑陽(1985)。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zheng shuju。
-
顏崑陽(1998)。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新28(2)
-
顏崑陽(1996)。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Taipei:
-
顏崑陽(2012)。當代「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反思及其轉向。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53
-
顏崑陽(2009)。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29
-
顏崑陽(1994)。《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人文學報,12
-
顏崑陽(2005)。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
顏崑陽(1998)。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Tainan:
-
顏崑陽(1991)。論先秦儒家美學的中心觀念與衍生意義。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Taipei:
-
顧頡剛(1970)。中國古史研究。臺北=Taipei:明倫出版社=Minglun chubanshe。
-
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
被引用次数
|
-
顏崑陽(2019)。漢代經學所開顯二種「詮釋典範」及其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東華漢學,29,1-48。
-
(2018)。《春秋繁露》陰陽思想之轉向-以《周易》經傳系統為參考座標。新亞學報,35,303-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