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想像與嫁接-荀子傳經系統的建構與問題

并列篇名

Construction and Creation: The Systemization of Xunzi's Teachings of the Classics and its Problems

DOI

10.30407/BDCL.201612_(26).0006

作者

曾暐傑(Tseng Wei-chieh)

关键词

荀子 ; 漢學 ; 宋學 ; 經學 ; 荀學復興 ; Xunzi ; the Han studies ; the Song studies ; movement of restoring the Xun studies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6 / 12 / 01)

页次

183 - 2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荀子對於漢代經學的傳承有著關鍵地位,這是歷來學者所闡述與認同的論點。然而,考究文獻歷史,可以發現荀子傳經的論述,大抵至清代才被大書特書,在此之前多為零星片段。這點可從歷來對於荀子傳經的論述中探得嫁接與拼湊的痕跡。基本上,荀子之時「經學」尚未形成,甚至亦無「五經」、「六經」的概念,不能以經學時代的後見之明而賦予荀子傳經之功。又荀子以「經典」為教材和「荀子傳經」是兩回事,亦不可混為一談。應該明確區分先秦與兩漢的兩種學術型態:「儒學中有經典」與「經學中有儒學」。荀子做為通儒,不會有「經學時代」專於一經的師法系統之傳承關係。「子學時代」的通儒以生命的學問為核心,而「經學時代」的經生則以經典為核心,二者的態度截然不同,不能以後世的眼光去論述荀子與經典的關係。因此,「荀子傳經」之論大抵可能是清儒對於「宋學」的反動,利用荀子填補漢代道統的空缺,以建構「漢學」的權威與正當性。

英文摘要

The past research of scholars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eachings of Xunzi are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learning the classics in the Han dynasty. However, after talking a deeper look into history and exploring the related documents, the discussions on Xunzi being the leading scholar of the classics is most prevalent in the Qing dynasty(清朝), and almost non-existent before it. Thus, this paper aims to bring light upon how scholars from the Qing dynasty aimed to reconstruct and transform the teachings of Xunzi, thus making him the source of the fundamental values for disseminating the classics. In understanding a source material we must not use the concepts of the present time to analyze that of the past. That being said, we cannot use the concept of later eras t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Xunzi and his teachings of the classics because during the time of Xunzi there were no classic studies, not to mention a concept of the "five(six) classics" . It must also be noted that there is a stark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ought in the Pre-Qin(先秦) and Han dynasty. That is to say, as Xunzi being a scholar in the "period of scholars", and teaching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wisdom differs greatly from just teaching Confucianism and its classics, which is more common in the Han dynasty. Thus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classics" and the way Xunzi discussed and interpreted them is not synonymous with the "five(six) Classics" and how they are taught in later dynasti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is paradigm shift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thought of Neo-Confucian scholars. Thus in direct contrast to the Neo-Confucian emphasis on Meng zi, the Qing scholars made Xunzi the leading figure in classic studies and the primary successor to Confuciu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曾暐傑(2014)。論荀子「為學」的「終始」問題。鵝湖月刊,470
    連結:
  2. 〔清〕梁啟超Liang Qichao:《飲冰室合集(上)》Yinbingshi heji (shang), 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1936 年。
  3. 西漢賈誼、王洲明校注、徐超校注(1996)。賈誼集校注。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Renmin wenxue chubanshe。
  4. 宋朱熹(2008)。四書章句集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5. 宋洪邁(2005)。容齋隨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6. 宋孫奭(2013)。孟子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7. 宋程灝、宋程頤(1982)。二程集。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iren shuju。
  8.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7)。朱子語類。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9.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72)。新校漢書集注。臺北=Taipei:世界書局=Shijie shuju。
  10.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2005)。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Taipei:萬卷樓圖書=Wanjuanlou tushu。
  11. 唐孔穎達疏(2013)。禮記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12. 唐韓愈、閻琦校注(2005)。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Xian:三秦出版社=Sanqin chubanshe。
  13.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10)。荀子集解。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4. 清甘鵬雲(1968)。經學源流考。臺北=Taipei:鐘鼎文化=Zhongding wenhua。
  15.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2004)。經學歷史。臺北=Taipei:漢京文化=Hanjing wenhua。
  16. 清汪中、田漢雲點校(2005)。新編汪中集。揚州=Yangzhou:廣陵書社=Guangling shushe。
  17. 清梁啟雄(2012)。荀子簡釋。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8. 清章學誠(2005)。文史通義。杭州=Hangzhou:浙江古籍出版社=Zhejiang guji chubanshe。
  19. 清焦循(2007)。孟子正義。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0. 清劉師培(1959)。群經大義相通論。臺北=Taipei:國民出版社=Guomin chubanshe。
  21. 清劉師培(1990)。經學教科書。上海=Shanghai:上海書店=Shanghai shudian。
  22. 丁原明(1999)。漢初儒家對原始儒家的綜合與拓展。孔子研究,54
  23. 王利器(2008)。新語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4. 王葆玹(2008)。西漢經學源流。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25. 王艷勤(2002)。荀子的政治哲學與稷下黃老學派。社科與經濟信息,353
  26. 布侃南、胡守仁譯(2003)。連結─混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臺北=Taipei:遠見天下文化=Yuanjian tianxia wenhua。
  27. 本田成之、孫俍工譯(2013)。中國經學史。桂林=Guilin:灕江出版社=Lijiang chubanshe。
  28.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29. 米蘭‧昆德拉、尉遲秀譯(200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臺北=Taipei:皇冠文化=Huangguan wenhua。
  30. 何志華編、朱國藩編、樊善標編(2005)。《荀子》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Hong Kong:中文大學出版社=Zhongwen daxue chubanshe。
  31. 佐藤將之(2013)。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Taida chuban zhongxin。
  32. 余亞斐(2011)。荀學與西漢儒學之趨向。蕪湖=Wuhu: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Anhui shifan daxue chubanshe。
  33. 宋立林(2012)。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徵及學術史地位。現代哲學,122
  34. 李峻岫(2010)。漢唐孟子學論述。濟南=Jinan:齊魯書社=Qilu shushe。
  35. 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36. 李福建(2013)。《荀子》之「子弓」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證─兼談儒學之弓荀學派與思孟學派的分歧。孔子研究,137
  37. 周予同(2012)。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renmin chubanshe。
  38. 周予同、朱維錚編校(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renmin chubanshe。
  39. 周予同、朱維錚編校(2012)。經學與經學史。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renmin chubanshe。
  40. 周何(1998)。禮學概論。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41. 林桂榛(2011)。大儒子弓身份與學說考─兼議儒家弓荀學派天道論之真相。齊魯學刊,225
  42.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Taida chuban zhongxin。
  43. 金德建(1967)。古籍叢考。臺北=Taipei: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44. 姜廣輝編(2003)。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45. 姜廣輝編(2002)。經學今詮三編。瀋陽=Shenyang:遼寧教育出版社=Liaoning jiaoyu chubanshe。
  46. 洪漢鼎編譯(2005)。詮釋學經典文選(下)。臺北=Taipei:桂冠圖書=Guiguan tushu。
  47. 馬宗霍、馬巨(2011)。經學通論。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48. 馬積高(2000)。荀學源流。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49. 張才興(2003)。論《荀子》與群經及其在儒學史上的定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
  50. 張頌之、楊春梅(1994)。荀子是儒學還是黃老之學的代表?─與趙吉惠先生商榷。哲學研究,1994(9)
  51. 張覺(2010)。韓非子校疏。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52. 陳桐生(2001)。論孟子對西漢今文經學的特殊貢獻。孔子研究,64
  53. 陳逢源(2013)。「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Taipei:政大出版社=Zhengda chubanshe。
  54.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Taipei:文津出版社=Wenjin chubanshe。
  55.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56.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Taipei:三民書局=Sanmin shuju。
  57. 雅斯培、周行之譯(1996)。智慧之路。臺北=Taipei:志文出版社=Zhiwen chubanshe。
  58.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鄭州=Zhengzhou:河南人民出版社=Henan renmin chubanshe。
  59.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2005)。經學通論。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an chubanshe。
  60. 葛拉威爾、齊思賢譯(2013)。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臺北=Taipei:時報文化=Shibao wenhua。
  61. 裴普賢(1969)。經學概述。臺北=Taipei:臺灣開明書店=Taiwan kaiming shudian。
  62. 蔣南華、羅書勤譯注、楊寒清譯注(2007)。荀子。臺北=Taipei:臺灣書房=Taiwan shufang。
  63. 賴欣陽(2007)。「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Taiwan xuesheng shuju。
  64. 錢穆(2000)。經學大要。臺北=Taipei:蘭臺出版社=Lantai chubanshe。
  65. 錢穆(2001)。國學概論。臺北=Taipei:蘭臺出版社=Lantai chubanshe。
  66. 魏瑋(2012)。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對稷下學術的吸收。焦作大學學報,26(3)
  67. 羅根澤編(1993)。古史辨(第六冊)。臺北=Taipei:藍燈文化=Landeng wenhua。
  68. 羅根澤編(1993)。古史辨(第四冊)。臺北=Taipei:藍燈文化=Landeng wenhua。
  69. 瀧川龜太郎(2007)。史記會注考證。臺北=Taipei:唐山書局=Tangshan shuju。
被引用次数
  1. 曾暐傑(2018)。建置「禮樂」的完型(Gestalt)結構-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應用倫理評論,65,105-129。
  2. 曾暐傑(2022)。引荀/隱荀-他律化孟學在漢代的形成、結構與敘事。國文學報,71,1-34。
  3. 詹秉叡(2020)。解經系譜與主體之建構-再探朱熹集結《四書》之立意。成大中文學報,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