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祭祀類型談東周的祭祖齋戒日程

并列篇名

On the Zhai-Jie Process in Eastern Zhou From the Kinds of Ancestor Worship

DOI

10.30407/BDCL.201706_(27).0005

作者

鄭雯馨(Jeng Wen-shin)

关键词

齋戒 ; 戒宿 ; 廟祭 ; 禱祠 ; 楚簡 ; Zhai-Jie ; precaution ; ancestor worship ; irregular worship ; bamboo strips of Chu state

期刊名称

政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7 / 06 / 01)

页次

147 - 1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常祀、因祭的類型角度,探討東周祭祀祖先的齋戒日程,嘗試分梳歷代對《儀禮》士、大夫齋戒日程的爭議,並對照戰國楚簡的齋戒日數及其可能具有的意義。文中依序討論天子、諸侯、士、大夫宗廟常祀的齋戒進程與日數,得出從天子至士的宗廟常祀通行十日齋戒。繼而基於前賢的研究成果,觀察傳世文獻中因祭祖先的齋戒情形,並在此背景下,說明戰國楚簡中的禱祠齋戒日數不等,乃因祭性質使然,與傳世文獻相應。最後討論常祀、禱祠祖先齋戒日程的異同與可能具有的意義。禱祠在卜筮日、齋戒、祭祀的先後順序,與筮日禮之次日進行齋戒等,同於常祀。卜筮日禮與祭日的天干不同、齋戒未足十日則異於常祀。上述研究將有助於釐清齋戒日程爭議與戰國楚簡禱祠齋戒的定位。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Zhai-Jie process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in terms of two types of ancestor worships: the regular and the irregular. I will discuss first the differences of processes for the emperor, duke, Daifu, Shi in regular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n examples of irregular ancestor worship. In regular ancestor worship, the Zhai-Jie will last exactly ten days; while in irregular ancestor worship, it usually last less than ten days. Becaus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worship, the days of Zhai-Jie are vari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is phenomenon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dǎo (禱) in bamboo strips of Chu state. Finally, I 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Zhai-Jie between the regular worship and the irregular worship in the hope of clarify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Zhai-Jie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素娟(2008)。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
    連結:
  2. 張明(2010)。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Guoli taiwan daxue zhongguo wenxue xi。
    連結:
  3. 鄭雯馨(2016)。因祭視域中的包山楚簡禱祠祖先祭品考。東吳中文學報,32
    連結:
  4. 宋李如圭(1970)。儀禮集釋。臺北=Taipei:大通書局=Datong shuju。
  5. 宋洪興祖(1996)。楚辭補注。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6. 周左丘明、三國韋昭注(1980)。國語。臺北=Taipei:宏業書局=Hongye shuju。
  7. 周管仲、黎翔鳳校注(2004)。管子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8.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Changsha:岳麓書社=Yuelu shushe。
  9. 秦孔鮒、傅亞庶校釋(2011)。孔叢子校釋。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0. 清王先謙編(1972)。皇清經解續編。臺北=Taipei:復興書局=Fuxing shuju。
  11. 清王聘珍(2004)。大戴禮記解詁。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2.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195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
  13. 清紀昀編、清永瑢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aiwan shangwu yinshuguan。
  14. 清紀昀編、清永瑢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aiwan shangwu yinshuguan。
  15. 清胡培翬(1993)。儀禮正義。南京=Nanjing:江蘇古籍出版社=Jiangsu guji chubanshe。
  16. 清胡培翬(1993)。儀禮正義。南京=Nanjing:江蘇古籍出版社=Jiangsu guji chubanshe。
  17. 清孫希旦(1998)。禮記集解。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8. 清孫詒讓(2008)。周禮正義。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19. 清孫詒讓(2008)。周禮正義。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0. 清孫詒讓(2001)。墨子閒詁。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1. 清孫詒讓(2008)。周禮正義。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2. 清徐乾學輯(1969)。通志堂經解。臺北=Taipei:大通書局=Datong shuju。
  23. 清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桃園=Taoyuan:聖環圖書=Shenghuan tushu。
  24. 清淩廷堪(2004)。禮經釋例。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Zhongyang yanjiuyuan zhongguo wenzhe yanjiusuo。
  25. 清黃以周(2010)。禮書通故。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6.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1993)。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Taipei:世界書局=Shijie shuju。
  27. 漢許慎、清段玉裁(1998)。說文解字注。臺北=Taipei:洪葉文化=Hongye wenhua。
  28. 漢賈誼、閻振益校注、鍾夏校注(2011)。新書校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29. 漢劉向集錄(1978)。戰國策。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30. 漢劉向、石光瑛校釋(2001)。新序校釋。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31. 漢劉向、向宗魯校證(2009)。說苑校證。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32. 漢劉安、劉文典(1992)。淮南鴻烈集解。臺北=Taipei:文史哲出版社=Wenshizhe chubanshe。
  3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Tainan:莊嚴文化=Zhuangyan wenhua。
  34.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Tainan:莊嚴文化=Zhuangyan wenhua。
  35.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36.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37. Von Falkenhausen, Lothar、吉本道雅譯(2006)。周代中国の社會考古学。京都=Kyoto:京都大??術出版社=Kyoto daigaku gakujutsu syupansya。
  38. 于成龍(2004)。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Beijing daxue kaogu wenbo xueyuan。
  39.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Zhongyang yanjiuyuan lishi yuyan yanjiusuo。
  40.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合肥=Hefei:安徽教育出版社=Anhui jiaoyu chubanshe。
  41. 宋華強(2010)。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Wuhan:武漢大學出版社=Wuhan daxue chubanshe。
  42. 李亦園(1985)。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
  43. 李峰(2007)。西周的滅亡。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44. 林素英(1997)。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Taipei:文津出版社=Wenjin chubanshe。
  45. 邴尚白(2012)。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新北=New Taipei:花木蘭文化=Huamulan wenhua。
  46. 邴尚白(2009)。葛陵楚簡研究。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Guoli taiwan daxue chuban zhongxin。
  47. 徐文武(2001)。楚國宗教概論。武漢=Wuhan:武漢出版社=Wuhan chubanshe。
  48. 晏昌貴(2010)。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考。武漢=Wuhan:武漢大學出版社=Wuhan daxue chubanshe。
  49. 袁金平(2007)。合肥=Hefei,安徽大學=Anhui daxue。
  50. 袁俊傑(2013)。兩周射禮研究。北京=Beijing:科學出版社=Kexue chubanshe。
  51. 商承祚(1995)。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Jinan:齊魯書社=Qilu shushe。
  52. 梁釗韜(1994)。梁釗韜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文集。北京=Beijing:民族出版社=minzu chubanshe。
  53. 許進雄(2000)。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Taipei:學海出版社=Xuehai chubanshe。
  54. 陳偉(2007)。楚人禱祠記錄中的人鬼系統以及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Taipei:
  55. 章景明(1973)。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Guoli taiwan daxue zhongguo wenxue xi。
  5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京大學中文系編(1995)。望山楚簡。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5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Beijing:文物出版社=Wenwu chubanshe。
  58.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1991)。包山楚簡。北京=Beijing:文物出版社=Wenwu chubanshe。
  59. 舒之梅、劉信芳(1997)。望山一號墓竹簡校讀記。饒宗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Hong Kong:
  60. 楊華(2012)。古禮新研。北京=Beijing:商務印書館=Shangwu yinshuguan。
  61. 楊寬(2000)。戰國史。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aiwan shangwu yinshuguan。
  62. 葉國良(2010)。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Hsinchu: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Guoli qinghua daxue chubanshe。
  63. 賈海生(2010)。周代禮樂文明實證。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64. 蒲慕州(2008)。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
  65. 劉信芳(2011)。楚系簡帛釋例。合肥=Hefei:安徽大學出版社=Anhui daxue chubanshe。
  66. 鄭雯馨(2013)。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Guoli taiwan daxue zhongguo wenxue xi。
  67. 蕭天石編(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臺北=Taipei: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Zhongguo zixue mingzhu jicheng bianyin jijinhui。
  68. 霍布斯邦、陳思文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Taipei:城邦文化=Chengbang wenhua。
  69. 韓碧琴(1997)。《儀禮》〈少牢饋食禮〉、〈特牲饋食禮〉儀節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3
  70. 顏世鉉(2000)。郭店楚簡散論(一)。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Wuhan:
  71. 藝文印書館編(1986)。續經解三禮類彙編。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wen yinshu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