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隔代教養家庭親子關係探究-以家庭動力繪畫之評估為例

DOI

10.29837/CG.201204.0004

作者

林妏砡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諮商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316期(2012 / 04 / 01)

页次

11 - 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3。
    連結:
  2. 內政部兒童局(2008)。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25日。網址:http://test.proshine.com.tw/case/CBM/internet3/text/profile/01F.htm
  3. Burns, R. C.,Kaufman, S. H.(1972).Action, Styles and Symbols in Kinetic Family Drawings (K-F-D). An interpretation Manual.New York:Brunner/Mazel.
  4. Knoff, H.M.,Prout, H.T.(1985).The Kinetic Drawing System: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the kinetic family and school drawing technique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2,50-59.
  5. Ochiltree, G.(2006).Grandparents, grandchildren and the generation in between.Melbourne:ACER.
  6. Olson, D.,DeFrain, J.(2006).Marriages and families: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New York:McGraw Hill.
  7. Solomon, J. C.,Jonathan, Marx(1995).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 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The Gerontologist,35,386-394.
  8. 朱岑樓、高梓、趙錦華、方去非(1983)。談隔代教養問題。今日生活,203,6-15。
  9. 吳武烈譯、Malchiodi, C. A.(2003)。兒童繪畫治療─繪畫:兒童的心靈之窗。臺北市:五南。
  10. 李玉冠(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
  11. 范瓊方(1998)。家庭動力繪畫的實驗性分析研究:探討兒童對於家庭動力繪畫的認知表達。美育,93,39-49。
  12. 張耐(2006)。祖孫情老少配─隔代教養家庭。公訓報導,120,18-21。
  13. 梁雅舒(2003)。祖父母的孩子─隔代教養家庭輔導。學生輔導通訊,88,34-41。
  14. 郭俊豪(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15. 陳思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16.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2,37-40。
被引用次数
  1. 葉素晴,陳瑩瑄,陳姿蓓,林晉賢,王品雅(2023)。評估隔代教養家庭之社會工作方案介入成效研究。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13,1+3+5-35+37。
  2. (2018)。一位經濟弱勢高齡者提升隔代教養教養功能之案例分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2(2),27-61。
  3. (2019)。偏遠地區國小學童圖書館閱讀行為與圖書館使用情形:以屏東一所偏遠國小為例。公共圖書館研究,9,10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