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客體關係理論運用於非行少年缺愛症候群──以一名受司法處遇少年為例

作者

陳妙柔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諮商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364期(2016 / 04 / 05)

页次

19 - 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Blos, P.(1979).Adloescent passage: Development issues.NY: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 Rubin, J. A. (Ed.)(2001).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Theory and Techniques.New York:Brunner-Routledge.
  3. 李文瑄(1999)。當代客體關係理論:回顧與省思。台灣精神醫學,1,3-13。
  4. 法務部(2012).102年度「預防少年兒童犯罪方案.臺北市:法務部.
  5. 許春金(1992).犯罪學.臺北市:三民.
  6. 許惠清(2010)。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
  7.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臺北市:洪葉文化.
  8. 陳美燕(2006)少年非行與家庭、學校、社會原因之分析。取自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UserFiles/%E5%B0%91%E5%B9%B4%E9%9D%9E%E8%A1%8C%E8%88%87%E5%AE%B6%E5%BA%AD.doc
  9. 劉勝利(2012)。英美客體關係心理治療對中國犯罪心理矯治的啟示。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3),20-23。
  10. 鄭瑞隆(2006).兒童虐待與少年偏差:問題與防治.臺北:心理.
  11. 蘇益志(2006).觸法少年輔導實務—晤談室中的沉思、領悟與行動.臺北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