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父母自我分化程度與家庭空巢期適應

作者

鄧筑霞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諮商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377期(2017 / 05 / 05)

页次

35 - 38+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石芳萌,吳麗娟,林世華(2010)。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4),823-846。
    連結:
  2. 林淳頤(2016)。父母自我分化程度對獨生子女自我分化、生活適應之影響。諮商與輔導,371,31-34。
    連結:
  3. 邱慕美,修慧蘭(2004)。家庭親子界域與共依附特質之探討。輔導季刊,40(1),38-47。
    連結:
  4. 洪晟惠,周麗端(2011)。家庭發展階段與家庭結構對中年世代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75-100。
    連結:
  5. 莊慧美(2005)。自我分化與界限概念在家族治療上的運用及比較。諮商與輔導,236,20-28。
    連結:
  6. 許義忠,李幸蓉(2004)。三位空巢期女性的工作、休閒與家庭意識形態:自覺與賦權的過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156-200。
    連結:
  7. Crothers, M.,Warren, L. W.(1996).Parental antecedents of adult codepend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52(2),231-239.
  8. Lai, H. L.(2002).Transition to the empty nest: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Tzu Chi Nursing Journal,1(3),88-94.
  9. Oliver, R.(1977).The empty nest syndrome as a focus of depression: A cognitive treatment model, based on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14(1),87-94.
  10. Raup, J. L.,Myers, J. E.(1989).The empty nest syndrome: Myth or reality.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8(2),180-183.
  11. Richard, J. G.(2013).Psychology and life.Boston:Pearson.
  12. 王鑾襄,賈紅鶯(2013)。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輔導季刊,49(4),27-39。
  13. 吳婷盈(譯),鄧志平(譯),王櫻芬(譯),Goldenberg, H.,Goldenberg, I.(2012).家族治療概觀.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14.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15. 林美伶(2006)。空巢期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
  16. 教育部教育Wiki(2014)。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_Erikson)%E4%BA%BA%E6%A0%BC%E7%99%BC%E5%B1%95%E8%AB%96
  17. 陳靜宜(2001)。自我分化在家庭治療理論中的意義。諮商與輔導,191,17-20。
  18. 臺美光(2004)。女人與中年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24,215-244。
  19. 劉凡嘉(2014)。共依附特質者的分手調適歷程案例報告。諮商與輔導,341,40-44。
  20. 潘金洪(2006)。獨生子女家庭空巢風險分析。西北人口,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