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葉寶玲(2002)。如何運用說故事與儀式於喪親家庭之悲傷輔導。諮商與輔導,199,23-26。
連結:
-
蔡佩真(2009)。台灣喪親家庭關係之變化與探究。生死學研究,10,159-198。
連結:
-
Brown, O.,Robinson, J.(2012).Resilience in remarried families.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42(1),114-126.
-
Goldenberg, H.,Goldenberg, I.,吳婷盈(譯),鄧志平(譯),王櫻芬(譯)(2013).家族治療概觀.台北市:雙葉書廊.
-
Greeff, A.(2011).Indicators of family resilience after the death of a child.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63(4),343-358.
-
Greeff, A.,Berg, E.(2012).Resilience in families in which a child is bullied.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41(5),504-517.
-
Walsh, F.(2003).Family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Family Process,42(1),1-18.
-
West, C,Buettner, P.,Stewart, L.,Foster, K.,Usher, K.(2012).Resilience in families with a member with chronic pain: a mixed methods study.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1,3532-3545.
-
伍淑蘭(2007)。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沈慶盈(2008)。復原力與社會工作。應用心理研究,39,1-4。
-
林青秀(201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林青霈(2014)。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
侯婓菱(2011)。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
胡曉林,李小麟,蔣曉蓮,李蓉,豆欣蔓(2012)。汶川地震一年後重災區喪親者家庭功能和憂鬱的調查研究。護理雜誌,59(5),57-67。
-
孫頌賢(2008)。尋找協助家庭的施力點。應用心理研究,39,4-7。
-
陳怡婷,簡吟芳(2008)。家族治療的曙光─家庭韌力初探。諮商與輔導,247,2-6。
-
黃智榆(2011)。台北,國立陽明大學。
-
楊寶圜(2012)。台北,國立陽明大學。
-
蔡佩真(2006)。南投,國際暨南國際大學。
-
鄭麗珍(2008)。高風險家庭的家庭韌力:敗部復活。應用心理研究,39,8-12。
-
蕭文伶(2010)。運用悲傷輔導原則協助一位喪親家屬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7(2_S),41-46。
-
薛欣欣(2012)。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