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存在主義觀點看Instagram限時動態發布者的行為

作者

黃郁蓉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諮商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401期(2019 / 05 / 05)

页次

49 - 52+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李勇輝,黃靖文,邱怡嘉(2016)。以消費價值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探討Instagram使用者實際行為之研究。管理學報,16(2),31-57。
    連結:
  2. 黃維民,蘇冠睿(2013)。利用社群網站探討健康資訊交換行為之研究─以臉書(Facebook)為例。電子商務研究,11(3),247-268。
    連結:
  3. 賴宜弘,簡芷茵,黃芬芬(2016)。資訊遺漏恐懼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亞東學報,36,255-270。
    連結:
  4. (南宋)朱熹,王淑燕(編輯)(2018).讀懂易經朱熹解易大全.台北市:新文創文化事業.
  5. 36氪(2018)。Facebook的未來靠Instagram買單?兩大社群巨頭的前世今生。2018/12/29下載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0839/Instagramfacebook
  6. Corey, Gerald,李茂(興)(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7. Corey, Gerald,修慧蘭(譯),鄭玄(譯),余振民(譯),王淳弘(譯)(2018).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
  8. Gabbared, Glen O.(編),陳錫中(譯),張立人(譯),王浩威(策畫)(2017).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台北市:心靈工坊.
  9. Wright, Jesse H.,張寧(譯)(2017).高效短程認知行為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0. 吳豐隆(2018).易經大智慧.新北市:新潮社.
  11. 易之新(譯),Yalom, Irvin 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12. 易之新(譯),Yalom, Irvin 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下).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13. 易之新(譯),Yalom, Irvin D.(2006).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新北市:心靈工坊.
  14. 南懷瑾(2004).易經繫傳別講(上).台北市:老古文化.
  15. 南懷瑾(2004).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台北市:老古文化.
  16. 南懷瑾(2004).易經繫傳別講(下).台北市:老古文化.
  17.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王雲五(編)(1974).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8. 段珍全(2007).易經的智慧.臺北市:維多利亞圖書文化.
  19. 修慧蘭(譯),鄭玄藏(譯),余振民(譯),王淳弘(譯),Corey, Gerald(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書廊.
  20. 殷珍泉(2007).易經的智慧維多利亞圖書文化.台北市:維多利亞圖書文化.
  21. 馬長齡(譯),羅幼瓊(譯),葉怡寧(譯),林廷叡(譯),Sharf, Richard S.(2015).諮商與心理治療.臺北市:心理.
  22. 高子媁(2017)。為什麼Instagram是對心理健康最糟的社群軟體?,2018/12/21取自h t t p s://w w w. 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69959
  23. 張全海(2011).易經的預測.北京:新世界.
  24. 張紹康(2013)。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25. 陳宣良(譯),沙特(1996).存在與虛無(下).臺北市:桂冠圖書.
  26. 陳宣良(譯),沙特(1996).存在與虛無(上).臺北市:桂冠圖書.
  27. 陳昭良(1998).易經占卜百科全書.台北市:武陵.
  28. 傅佩榮(2005).解讀易經.台北市:立緒文化.
  29. 傅隸樸(1981).周易理解.台北市:臺灣商務.
  30. 曾仕強(2010).易經的奧秘.台北市:現代易學院.
  31. 游恆山(譯),Frankl, Viktor E.(1991).存在的理由.臺北市:遠流.
  32. 廖國安(2017)。被社群媒體綁架了嗎?研究:IG對心理健康傷害最大。2018/12/24取自http://www. 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8057
  33. 劉君祖(2011).易經繫辭傳詳解.北京:新星出版社.
  34. 劉君祖(2017).易斷全書.台北市:大塊文化.
  35. 劉思潔(譯),van der Kolk, Bessel(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新北市:遠足文化.
  36. 劉焜輝(1983).諮商與心理治療新論.台北市:天馬文化.
  37. 劉焜輝(審閱),李燕玲(編)(2005).心理治療大師生平與貢獻.台北市:天馬文化.
  38. 鄭勝得(2018)。臉書掰掰Instagram成社群網站新寵。2019/01/02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324001016-260203
  39. 顏伶如(2012)。F O M O:臉書時代心理現象。2018/12/21取自http://www.cna.com.tw/ topic/newsworld/27-1/20121030000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