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家庭治療於觸法少年之應用-以Satir模式為例

作者

林筱甄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諮商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413期(2020 / 05 / 05)

页次

15 - 18+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連結:
  2.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連結:
  3. 黃瑛琪,戴嘉南,張高賓,連延嘉(2005)。台灣青少年生涯團體諮商效果知整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2,171-100。
    連結:
  4. 蘇益志(2012)。家族治療與青少年輔導工作。諮商與輔導,314,48-52。
    連結:
  5. Balk, David(2011).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reavement: An Introduction.The Prevention Researcher,18(3)
  6. Corr, C. A.,Balk, D. E.,吳紅鑾(譯)(2001).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7. Dopp, A. R.,Borduin, C. M.,White, I. I.,Mark, H.,Kuppens, S.(2017).Family-based treatments for serious juvenile offenders: A multilevel meta-analysi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85(4),335-354.
  8. Erikson, E. H.,Erikson, J. M.,廣梅芳(譯)(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9. Fleming, S. J.,Adolph, R.(1986).Helping bereaved adolescents: Needs and responses.In CA:Corr & J. N. McNeil1.
  10. Lerner, R. M.,黃德祥(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11. Lopez, Sandra A.(2011).Culture as an Influencing Factor in Adolescent Grief and Bereavement. Prevention.Researcher,18(3),10-13.
  12. Nelson, T. D.,Nelson, J. M.(2010).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the culture of adolescence.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ach and Practice,41(4),305-311.
  13. Stroebe, Margaret,Schut, Henk(2016).Overload: A Missing Link in the Dual Process Model?.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74(1),96-109.
  14. Wang, S. N.(1995)。Family violence and juvenile violent behavior。犯罪學期刊,1,125-149。
  15. 方紫薇(譯),馬宗潔(譯),Yalom, I.D.(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
  16.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17. 吳婷盈(譯),鄧志平(譯),王櫻芬(譯),Goldenberg, H.,Goldenberg, I.(2012).家族治療概觀.台北:雙葉.
  18.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臺北:心理.
  19. 林筱婷,杜恩年,田禮瑋,張鎔麒,楊雅嵐,李玉華,蘇益志,吳就君(2017).華無式家族治療:吳就君的治療心法和助人美學.台北:張老師文化.
  20. 施筱芸(2013)。現實治療在國中生涯發展課程的運用。輔導與諮商,334,21-25。
  21. 修慧蘭(譯),鄭玄藏(譯),余振民(譯),王淳弘(譯),Corey, Gerald(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
  22. 馬長齡(譯),羅幼瓊(譯),葉怡寧(譯),林延叡(譯),Sharf, Richard S.(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臺北:心理.
  23. 張治遙,李珮君(2010)。,台北:教育部訓委會研究計畫。
  24. 張傳琳(2003).現實治療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25. 許育光(2013).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場域應用實務.臺北:五南.
  26. 許春金,吳奕嫺,莊宜佳,陳玉書(2018)。家庭、機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2),57-117。
  27. 郭靖晃,黃明發(2013).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
  28. 陳慈幸(2014)。少年事件實務程序中親職教育改善與規劃。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6(2),131-146。
  29. 陳慶福(譯),翁樹澍(譯),許淑穗(譯),劉志如(譯),吳淑禎(譯),王沂釗(譯),Corey, Marianne Schneider,Corey, Gerald,Corey, Cindy(2010).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
  30. 彭懷真(2018).家庭社會工作.新北市:揚智文化.
  31. 黃之盈(2011)。大學生生涯發展阻隔因素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初探。諮商與輔導,305,48 - 50。
  32. 趙文滔,許皓宜(2012).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培養家庭治療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台北:張老師文化.
  33. 鄭宇斐(2015)。花蓮縣,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34. 薛欣欣(2012)。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35. 謝如惠(2015)。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