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王秀美,范幸玲(2015)。一位家暴受虐兒復原力的人格特質與自覺的諮商效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3,61-94。
連結:
-
沈瓊桃(2010)。暴力的童年、堅韌的青年:目睹婚暴暨受虐青年復原力之探討。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115-160。
連結:
-
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群學生對其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
連結:
-
林家興(2007)。親職教育團體對親子關係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9(1),91-109。
連結:
-
洪郁芬,黃郁婷(2020)。臺北市國中生知覺教師正向管教與其自尊之研究。學校行政,130,38-60。
連結:
-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1-192。
連結:
-
張景茹,郎亞琴(2011)。家暴目睹兒防治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家暴知識與態度之影響。教育科學期刊,10(2),47-68。
連結:
-
盧玉燕,吳相儀,陳學志,林秀玲,張雨霖(2016)。教室裡有春天:正向管教獲獎教師之情境式正向管教策略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8(2),159-184。
連結:
-
Grych, J. H.,Jouriles, E. N.,Swank, P. R.(2000).Patterns of adjustment among children of battered women.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68(1),84-94.
-
Werner, E. E.,Smith, R. S.(1982).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resilient children and youth.New York: NY:McGraw-Hill.
-
West, J. D.(1998).Insoo Kim Berg and solution-focused therapy.Family Journal,6(3),346-354.
-
White, M.,Epston, D.(1990).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New York:W. W. Norton.
-
何仲蓉(2002)。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李佳諭(2012)。台北,東吳大學。
-
周淑如(200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
林佳儀(2009)。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
邱怡瑜(2001)。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
韋龍方(2017)。國小教師正向管教對校園學童霸凌防治之影響因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207-223。
-
莊雅筑(2018)。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楊立臻(2019)。在黑暗中哭泣的受暴兒—幸福長成之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7),132-135。
-
劉菀玲(2008)。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蔡宗晃,朱秀琴(2003)。兒童心理虐待與疏忽。當代醫學,361,938-945。
-
魏祥娟(201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