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報,32(1),41-66。
連結:
-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4)。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連結:
-
羅慶成(2003)。誰才是天生舞者?—初探舞蹈界中的體育系舞者。中華體育季刊,17(1),96-101。
連結:
-
Cote, J. E.,Levine, C.(1988).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go identity status paradigm.Developmental Review,8,147-184.
-
Schwartz, S. J.(2001).The evolution of Eriksonian and neo-Eriksonian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Identity,1(1),7-58.
-
何曉玫(2011)。鈕扣足跡—鈕扣計畫:何曉玫MeimageDance官方網站。2021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meimagedance.tw/zh/tracks-18
-
吳尚軒(2019)。風傳媒。台灣人沒藝術消費習慣?學者嘆:從小藝術課亂上,長大就要他突然會聽交響樂。2021年8月18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281833?page=1
-
林千鈺(2016)。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徐瑋瑩(2014)。臺中市,東海大學。
-
梁慈珊(2013)。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
許淳欽(2016)。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曾慧敏(1985)。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
楊琇如(2015)。舞在生命轉折處—從一位舞者成為表演藝術教師的敘說探究。舞蹈教育,13,159-177。
-
劉宜君(200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