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連結:
-
許儀貞,吳麗娟(2004)。台灣成年女性性別角色特質、共依附和自尊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1),85-107。
連結:
-
陳昭如(2013)。還是不平等—婦運修法改造父權家庭的困境與未竟之業。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3,119-169。
連結:
-
蔡春美(2021)。原生家庭與成長歷程如何塑造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輔導季刊,57(1),13-24。
連結:
-
Bardwick, J.(1971).Psychology of women.NY:Harper and Row.
-
Byrne, B. M.(1996).Measuring self-concept across the life span: Issues and instrumentation.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
-
Byrne, B. M.,Shavelson, R. J.(1986).On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self-concep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8(6),474-481.
-
Degges-White, S.(2001).Midlife transition in women: Cultural individual factors.Adult Span,3(1),4-1.
-
Erikson, E. H.(1982).The life cycle completed.New York:Norton.
-
Gould, R. L.(1972).The phases of adult life: A stud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29(5),521-531.
-
Mruk, C.(2006).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NY:Springer.
-
Nave, B.(1990).,未出版
-
Rosenberg, M. (1965b).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yorku.ca/rokada/psyctest/rosenbrg.pdf.
-
王亭之(2018)。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
-
王筱文(2014)。宜蘭縣,佛光大學。
-
江麗瑩(2008)。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吳秀碧(2001).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台北市:教育部.
-
巫珍宜(2006)。女性憂鬱症患者婚姻權力的運作。本土心理學研究,28,199-255。
-
李宛澍(1996)。袋鼠媽媽:一個婦運的過程而非類型—側寫陳來紅的運動觀。騷動,2,16-19。
-
李選,盧瑛琪,顏文娟,林淑琴(2004)。中年期於人生轉折過程所呈現之健康問題與因應。護理雜誌,51(1),14-19。
-
周麗端(2003)。家庭主婦的生活處境。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8,71-88。
-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
林嘉歆(2021)。新北市,淡江大學。
-
張秀麗(2009)。嘉義縣,中正大學。
-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
曹麗英,蘇美禎,安奇(2004)。中年期之健康照護:多重衝擊的人生過渡期。護理雜誌,51(1),9-13。
-
部落客奶媽Naima臉書(2021年12月18日)。李靚蕾的自白,讓我們看到世人對「家庭主婦」的嚴重歧視。
-
陳之懷(2018)。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
-
陸洛(2010)。用溝通架起婆媳間的雀橋。T&D飛訊,89,1-4。
-
曾華源(譯),劉曉春(譯),Baron,Byrne(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
-
曾慶玲(2001)。家庭主婦處境初探—以醫師太太為例。生活科學學報,7,209-232。
-
黃政昌(2020).心理評估:在諮商中的應用.台北:雙葉.
-
黃莉婷(2011)。中年女性的生涯轉換及其因應。諮商與輔導,306,21-24。
-
黃歆棠,陳國彥(2016)。近更年期女性有關〔性〕的變化及其因應之道。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2(1),63-74。
-
黃歆棠,陳國彥(2017)。中年女性身心變化及其情慾之探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2(2),1-37。
-
楊絲絢(2015)。嘉義縣,南華大學。
-
關念嫻(1995)。面臨「空巢」之傳統家庭中年婦女的再教育管道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1,5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