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生同居經驗對未來親密關係之影響

作者

劉亦寧;張娟鳳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諮商與輔導

卷期/出版年月

437期(2022 / 05 / 05)

页次

25 - 26+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参考文献
  1. 謝文宜(2005)。從國內將婚伴侶的婚姻承諾談婚前教育。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3,39-58。
    連結:
  2. 蘇詠絮,張滿玲,鐘昆原(2013)。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從辯證觀看華人成年初期的子女對父母的自我揭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學研究學刊,58,15-65。
    連結:
  3. Butler, J.(2006).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verso.
  4. Cook, K. S.,Cheshire, C.,Rice, E. R.,Nakagawa, S.(2013).Social exchange theory.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61-88.
  5. Fisher, B.,Alberti, R.(2000).Rebuilding: When your relationship ends.Atascadero. CA:Impact.
  6. Lichter, D. T.,Batson, C. D.,Brown, J. B.(2004).Welfare reform and marriage promotion: The marital expectations and desires of single and cohabiting mothers.Social Service Review,78(1),2-25.
  7. Saczynski, J. S.,Willis, S. L.,Warner Schaie, K.(2002).Strategy use in reasoning training with older adults.Aging,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on,9(1),48-60.
  8. Sassler, S.(2004).The process of entering into cohabiting un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6(2),491-505.
  9. 何嘉雯(1998)。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10. 吳至潔(2004)。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11.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和(下)。輔導季刊,36(2),31-44。
  12.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和(上)。輔導季刊,36(2),31-44。
  13. 彭懷真(1989)。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4. 楊靜利(2004)。同居意涵與台灣同居人數估計。臺灣社會學刊,32,189-213。
  15. 龔寀楨(2010)。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