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連結:
-
王翊涵(2014)。指出,從多元文化觀觀點反思外籍配偶入國前輔導工作的實施。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61-85。
連結:
-
吳瓊洳,蔡明昌(2017)。新住民雙重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9,1-32。
連結:
-
李佩珊(2019)。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的近期發展與應用。輔導季刊,55(3),14-24。
連結:
-
張智雅,曾薔霓(2011)。台灣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7,416-430。
連結:
-
陳志賢(2016)。新移民家庭諮商所需之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探討。輔導季刊,52(2),5-12。
連結:
-
陳芬苓(2014)。女性新移民生活狀況的轉變與政策意涵。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29-59。
連結:
-
陳增穎(2016)。從「金孫」看新移民女性的生活處境與對婚姻與家庭諮商的啟示。諮商與輔導,361,22-24。
連結:
-
謝麗紅(2014)。希望理論運用在單親女性新移民個別諮商之個案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6(1),65-86。
連結:
-
內政部移民署(2022)。外籍配偶(含大陸地區、港澳人民)人數。檢索日期:2022年7月19日。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
-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119,84-102。
-
宋宥賢(2020)。台灣學校輔導系統之發展邁向系統觀點與專業資源整合。新社會政策雙月刊,68,50-59。
-
孟維德,黃翠紋(2016)。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展望與探索月刊,14(4),36-74。
-
夏曉鵑(2005)。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第二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公民身份、認同與反抗」,台北:
-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
陳心怡,童伊迪,唐宜楨(2014)。初探日本與韓國女性婚姻移民現象—對台灣新移民家庭與相關政策的啟示。家庭教育雙月刊,48,6-17。
-
陳秀珍(2010)。外籍配偶離婚後其人權何在。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臺北:
-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2001).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
黃馨慧,陳若琳(2006)。東南亞籍外籍配偶在地生活能力需求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40,107-118。
-
詹火生,陳芬苓(2012)。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