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章法的「移位」、「轉位」結構論

并列篇名

"Shift" and "Transfer" Structur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DOI

10.6210/JNTNULL.2004.49(2).01

作者

陳滿銘(Man-Ming Chen)

关键词

章法 ; 移位 ; 轉位 ; 哲學義涵 ; 「多、二、一(0)」結構 ; 美學詮釋 ;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 shift ; transfer ; multiple, binary, and unitary (zero) structures ;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 aesthetic context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49卷2期(2004 / 10 / 01)

页次

1 - 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章法結構是先由其移位、轉位而形成節奏,再由各個節奏層層串聯而形成一篇韻律的。大致說來,節奏乃由局部而整體地層層疊合成為一篇韻律,再加上章法各結構本身的毗剛或毗柔屬性,即可大致可解釋一篇風格所以形成之原因,而這種歷程,可約略由章法之「多、二、一(0)」結構加以考察。就在此「多、二、一(0)」的諸多結構中,必有其核心結構,它一定落在一篇辭章之主體所在,也就是最能凸顯「主旨」的部分,以牢籠整個篇章,可以說乃關鍵性之「二」,一面徹下以統合「多」(結構與節奏),一面徹上以歸根於「一(0)」(主旨、韻律與風格等),發揮徹上徹下之功用。因此,理清核心與輔助結構,考察其移位、轉位之情形,則章法結構所造成之節奏、韻律與風格等,就可以大致掌握。本文即以移位、轉位為範圍,先探討其哲學義涵,再探討它們在「多、二、一(0)」結構的作用,從而嘗試作美學上之詮釋,以見移位、轉位在章法結構中的重要性。

英文摘要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n author’s Chinese writing, each structure of shifts and transfers develops a tempo, and the various tempos link to form the rhythm. Generally speaking, tempos are layered in parts and integrated as a whole to create rhythm. Furthermore, there ar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modes of organizing a written text, and these help to determine the style. One can examine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author’s writing is organized by means of ”multiple, binary, and unitary (zero)” structures. Among these structures we can find the core, where the subject of the written discourse is located. This is the component that highlights the ”theme” and ”plot” of a literary work. The binary system may branch ”downward” into multiple components (i.e., structures and tempos), or it may be integrated ”upward” as a ”single (0)” structure (i.e., theme, rhythm and style).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handle the tempo and rhythm that constitute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f a written text, but only if one can identify the core and secondary structures and examine the shifts and transfers. In this article, I focus on the dynamics of shift and transfer and discuss their function in ”multiple, binary, and unitary (zero)” structures. Furthermore, I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shifts and transfers, and explicate their importance within an aesthetic contex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陳滿銘(2003)。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以《周易》與《老子》爲考察重心。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1,1-20。
    連結:
  2. 仇小屏(2002)。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
  3. 仇小屏(2002)。論章法的移位、轉位及其美感。辭章學論文集。
  4. 方立天(1995)。中國古代問題發展史。臺北:洪葉文化。
  5. 王希杰(2002)。章法學門外閑談。國文天地。
  6. 王弼(1974)。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
  7. 王菊生(2000)。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
  8. 王新華(1998)。周易繫辭研究。臺北:文津。
  9. 白金銑(2002)。中國學術年刊。《周易》「位移性格」哲學初詮,23,1-34。
  10. 吳應天(1989)。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1. 李元洛(1990)。詩美學。臺北:東大。
  12. 李澤厚(1987)。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
  13. 李澤厚(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
  14. 邱明正(1993)。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
  15. 姜國柱(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先秦卷。臺北:文津。
  16. 唐君毅(197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
  17. 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
  18. 徐志銳(2000)。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
  19. 高步瀛(1973)。唐宋詩舉要。臺北:學海。
  20. 張立文(1993)。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
  21. 張涵主編(1988)。美學大觀。鄭州:河南人民。
  22. 郭預衡(2000)。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
  23. 陳望道(1984)。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
  24.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
  25. 陳滿銘(2002)。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
  26. 陳滿銘(2003)。論章法與國文教學。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7. 章利國(1997)。造型藝術美學導論。石家莊:河北美術。
  28. 傅更生(1900)。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國文天地。
  29. 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
  30. 喻守真(1996)。唐詩三百首詳析。臺北:臺灣中華。
  31. 曾春海(1989)。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
  32. 曾棗莊、吳洪澤(2000)。蘇辛詞選。臺北:三民。
  33. 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
  34. 馮友蘭(2000)。馮友蘭選集。北京:北京大學。
  35.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
  36. 楊辛、甘霖(1989)。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
  37. 楊政河(1982)。中國哲學之精髓與創化。臺北:文津。
  38. 鄒同慶、王宗堂(2002)。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
  39. 劉大基譯、蘇珊‧朗格著(1991)。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
  40. 歐陽周(2001)。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
  41. 鄭頤壽(2002)。中華文化沃土,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文集
  42. 戴璉璋(1989)。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
  43. 羅光(1999)。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臺灣商務。
被引用次数
  1. 陳滿銘(2008)。論意象組織之基本類型—以「移位」與「轉位」切入作考察。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3(2),1-26。
  2. 陳滿銘(2011)。論章法四大律之方法論原則─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作系統探討。中國學術年刊,33(1),87-118。
  3. 陳滿銘(2011)。論章法之包孕式結構─以全篇用「因果」章法包孕而成之作品作考察。中國學術年刊,33(2),123-158。
  4. 陳滿銘(2014)。論章法包孕結構之陰陽變化─以蘇辛詞為例作觀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5,1-24。
  5. 陳滿銘(2015)。意象研究與跨界整合─以篇章意象組織為例作觀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1,1-38。
  6. 陳滿銘(2015)。章法學「三觀」論。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1,1-34。
  7. 顔智英(2006)。論章法結構的「變化律」及其心理基礎。興大人文學報,36(上),325-362。
  8. (2005)。論辭章章法的對稱性及其美感—以古典詩詞爲例。興大人文學報,35(上),9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