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坡詞篇章結構探析-以黃洲作<浣溪沙>五首為考察對象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Su Shih's Tz'us: Five "Wan-his-sha Tz'u-Poems"

DOI

10.6210/JNTNULL.2004.49(2).02

作者

顏智英(Jy-Ing Yan)

关键词

美感 ; 材料 ; 章法 ; 蘇軾 ; 浣溪沙 ; aesthetic ; imagery ; allusions ; structure ; method ; Su Shih ; Wan-his-sha

期刊名称

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49卷2期(2004 / 10 / 01)

页次

23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蘇軾(1036-1101A.D.),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詞的發展上貢獻尤多。在他三百多首詞作中,較膾炙人口之作多作於黃州五年謫居生活中。其中<浣溪沙>五首詞,在內容主旨方面,具現了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情感及思想;在物材方面,偏好運用白、青、紅三種顏色意象以呈顯作者深層的情感;在事材方面,善於以典故表達豐富的義蘊;在章法結構方面,善用歸納、演繹、因果及虛實交迭的方式巧妙地組合文詞。而且,這五首詞在運用各種章法之時,形成了多樣的美感效果。黃州<浣溪沙>五首,可說是東坡黃州作品中的佳作。

英文摘要

Su Shih (1036-1101), one of the well-known Tz'u-poets of the Sung Dynast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z'u genre. His most outstanding, and most popular, Tz'u-poems were primarily composed during his five years of exile to Hwan Chow. Among these, five ”Wan-his-sha” poems in particular reflected his life-style, feelings and thoughts during this period. As for the use of imagery, white, green and red express the poet's deepest emotions of delight, lightheartedness and enthusiasm, respectively; the allusions are succinct and rich in meaning;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tructures are primarily inductive, deductive, antecedent-consequent and abstract-concrete, and involve the skillful organization of words. Most of all, by mixing different methods within a single structure, these five Tz'u-poems are, in aesthetic terms, remarkably diverse. These five poems are therefore the on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Su Shi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仇小屏(2001)。章法新視野。臺北:萬卷樓。
  2. 仇小屏(2000)。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
  3. 孔凡禮點校(1990)。蘇軾文集。北京:中華。
  4. 王文誥輯註、馮應榴輯註、孔凡禮點校(1982)。蘇軾詩集。北京:中華。
  5. 王水照(1993)。蘇軾。臺北:萬卷樓。
  6.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
  7. 宋文蔚(1993)。評註文法津梁。臺北:復文。
  8. 李一冰(1998)。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
  9. 李慕如(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0. 房喬(1979)。晉書。臺北:鼎文。
  11. 林書堯(1983)。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
  12. 唐玲玲(1993)。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
  13. 唐玲玲、周偉民(1996)。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
  14. 高明等(1992)。中國文學總欣賞-唐宋詞新賞。臺北:錦繡。
  15. 高誘注、姚宏補(1967)。戰國策。臺北:世界。
  16. 涂碧霞(2003)。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17. 張法(1997)。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
  18. 張紅雨(1996)。寫作美學。高雄:麗文。
  19. 張雯華(2003)。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20. 陳望道(1980)。陳望道文集。上海:人民。
  21. 陳滿銘(2001)。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
  22. 陳滿銘(2003)。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
  23. 陳滿銘(2002)。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
  24. 陳滿銘(2000)。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
  25. 陳滿銘(1980)。蘇辛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
  26. 陳滿銘(2003)。蘇辛詞論稿。臺北:文津。
  27. 陳邇冬(2000)。蘇軾詞選。香港:三聯。
  28. 章培恒(1993)。中國名著選譯叢書-蘇軾詩文詞。臺北:錦繡。
  29.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
  30. 葉嘉瑩(1988)。唐宋名家詞賞析。臺北:大安。
  31. 葉夢得(1966)。避暑錄話。臺北:台灣商務。
  32. 葉慶炳(1977)。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
  33. 鄒同慶、王宗堂(2002)。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
  34. 劉大杰(1976)。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
  35. 劉安(1983)。淮南子。臺北:世界。
  36. 劉雨(1995)。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
  37. 劉勰撰注譯、王更生注譯(1984)。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
  38. 龍榆生(1980)。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
  39. 薛瑞生(1998)。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
被引用次数
  1. 洪錦淳(2005)。漢文帝“遺詔”透顯的視域。中國學術年刊,27(秋季號),1-21。
  2. 顏智英(2005)。論〈孔雀東南飛〉的章法結構及其美感。中國學術年刊,27(秋季號),143-170。
  3. 顏智英(2005)。論稼軒「博山道中詞」篇章意象之形成及組合。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0(1),41-64。
  4. 顔智英(2006)。論章法結構的「變化律」及其心理基礎。興大人文學報,36(上),325-362。
  5. (2004)。韋莊〈菩蕯蠻〉聯章五首篇章結構探析。中國學術年刊,26,143-172+237。
  6. (2005)。論辭章章法的對稱性及其美感—以古典詩詞爲例。興大人文學報,35(上),9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