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歐陽修的讀書法及其作史之實踐

并列篇名

Understanding Antiquity and Knowing the Dao: The Scholarship of Ouyang Xiu

DOI

10.29650/TCUJHSS.200806.0005

作者

林素芬(Su-Fen Lin)

关键词

歐陽修 ; 知古明道 ; 為道 ; 讀書法 ; 作史實踐 ; Ouyang Xiu ; understanding antiquity and knowing the Dao ; actualizing the Dao research methodology ; historical practice

期刊名称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8 / 06 / 01)

页次

123 - 1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歐陽修以文學知名。本論文則從歐陽修「一家之讀書法」入手,探求其「知古明道」的學術核心,從闡明「知古」與「切於事實」之道,進而論述其藉古以知今的歷史意識。其中,蘊含歐陽修的歷史批判與對歷史事件的價值詮釋。歐陽修是一個重視道德價值的學者,並將此「道德」的「理性」,付諸作史之實踐。因此,其著述事業是「為道」之途徑,為了垂世教、著勸戒。可見歐陽修學術的重要特色,正在其「為道」理念的文學實踐與作史實踐之重合軌跡。

英文摘要

Though Ouyang Xiu may be primarily known for his literature, this study instead considers his key view of ”understanding antiquity and knowing the Dao”, a view that he based on his pers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 investigation of his notions of ”knowing antiquity” and the Dao of ”approaching actual facts” can better explains hi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past. Thi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cludes Ouyang's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assigning different values to these events. At the same time, since he emphasized the study of ethical values, Ouyang Xiu also brought a strong sense of moral idealism to his historical works. Thus, the focus of his works was how to ”actualize the Dao,” both to educate and to admonish.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Ouyang's scholarship is the way in which this concept of ”actualizing the Dao” links his literature and his historical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元脫脫(1978)。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2. 宋歐陽修(199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3. 宋歐陽修(1981)。四部叢刊廣編:詩本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 宋歐陽修(1974)。新五代史。北京市:中華書局。
  5. 宋歐陽修(1974)。新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
  6.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1)。新校標點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
  7. 宋蘇軾(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8. 明柯維騏(1974)。宋史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9. 清黃宗羲編、全祖望編(1983)。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
  10. A.C. Graham(1989).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La Salle, IL:Open Court.
  11. James, T. C. Chiu(1988).China Turning 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Peter K. Bol(1992).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Ronald C. Egan(1984).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小島毅(1999)。宋學?形成?展開。東京:創文社。
  15. 內藤湖南、黃約瑟譯(1992)。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北京:中華書局。
  16. 日原利國編(1984)。中國思想辭典。東京:研文。
  17. 王基倫(2001)。唐宋古文論集。台北:里仁書局。
  18. 包弼德、劉寧譯(2001)。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 石訓著(1987)。北宋哲學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 朱剛(1997)。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21. 何寄澎(1992)。北宋在古文運動。台北:幼獅。
  22. 何寄澎(1990)。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
  23. 何澤恆(1980)。歐陽修之經史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24. 吳懷祺(1998)。易學、理學和歐陽修的史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25. 沈松勤撰(1998)。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東壽英(2003)。歐陽脩古文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27. 洪本健編(1994)。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8. 孫欽善(2000)。歐陽修學術研究。北京:遼海出版社。
  29. 島田虔次(2002)。中國思想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30. 祝尚書(1995)。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
  31. 陳幼石(1983)。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2. 陳飛(2002)。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
  33. 陳植鍔(1992)。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曾棗莊(1982)。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5
  35. 曾棗莊主編、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1988)。全宋文。四川:巴蜀書社。
  36. 程杰(1996)。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37. 黃啓江(1997)。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8. 傳樂成(1972)。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國立編譯館館刊,1(4)
  39. 葉國良(1980)。宋人疑經改經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40. 葛瑞漢、張海晏譯(2003)。論道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裴普賢(1981)。歐陽修詩本義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2. 劉子健。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43. 劉子健(1984)。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4. 劉子健、趙冬梅譯(2002)。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出版社。
  45. 劉復生(1991)。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
  46. 諸橋轍次(1975)。儒學?目的?宋儒慶曆至慶元百六十年間?活動。東京都:大修館書店。
  47. 鄧克銘(1992)。韓愈文統控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8. 鄧廣銘(2000)。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9. 蕭慶偉(2001)。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謝佩芬(1991)。歐陽修研究論注目錄初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51. 麓保孝(1967)。北宋?於??儒學?展開。東京:書籍文物流通會。
  52. 嚴杰(1993)。歐陽修年譜。南京:南京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張藝曦(2020)。從一目十行、日誦萬言看中國近世士人的博覽強記之風。明代研究,34,9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