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西周謚號研究-從金文與文獻觀察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Western Zhou Posthumous Titles: From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Textual Sources

DOI

10.29650/TCUJHSS.200806.0004

作者

林聖傑(Sheng-Chien Lin)

关键词

西周 ; 謚號 ; 金文 ; 文獻 ; 族屬 ; 謚法 ; Western Chou Dynasty ; Posthumous Title ; Bronze Inscriptions ; Records ; Clan ; System of conferring posthumous title

期刊名称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8 / 06 / 01)

页次

89 - 1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著結合西周金文與文獻記載的諸侯世系名號等資料,以微觀與宏觀兩種視野考察先秦誼號使用的發展過程:微觀土,從銘文的時代考察這號的使用情形;宏觀上,從不同族屬接受譜法的先後,進而釐清道法制定、推動與被接受的過程。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combines information on the titles of Western Zhou feudal lineages as found on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in the textual record, and based on both detailed and general views it deriv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Qin system of conferring posthumous titles and its development. At the detail level, the circumstances of using posthumous titles are clarified by a careful study of the dating of bronze inscriptions. At the general level, the sequence by which the different clans came to accept the system of posthumous titles permits us to clarify how the system of conferring posthumous titles was regularized 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it was advanced and accep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三國韋昭註(1974)。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2. 宋王應麟(1992)。玉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1989)。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1989)。十三經注疏·榖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5. 清梁玉繩(1982)。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6. 清嵇璜、曹仁虎(1992)。欽定續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1989)。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8. 漢司馬遷(1987)。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0. 文集編委會(2002)。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1. 王國維(1994)。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2. 王國維(1991)。定本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
  13. 吳靜淵(1979)。謚去探源。中華文史論叢,3,79-94。
  14. 李學勤(1986)。班殷續考。古文字研究,13,181-188。
  15. 李學勤(2000)。西周青銅器研究的堅實基礎。文物,5,88。
  16. 李學勤(1990)。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17. 李學勤(1957)。論殷代親族制度。文史哲,11,31-37。
  18. 杜勇、沈長云(2002)。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屆萬里(1945)。謚法濫殤於殷代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224-225。
  20. 林聖傑(2006)。宣讀論文於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史料典籍詮釋研讀會。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
  21. 唐蘭(1981)。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2,70-72。
  22. 徐中舒(1998)。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
  2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6,32。
  24. 盛冬鈴(1983)。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17,27-64。
  25. 郭沫若(1999)。兩周金文辭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6. 郭沫若(1932)。金文叢考。東京:文求堂書店。
  27. 陳建榮(1996)。《世本》析論。史學史研究,1,55-60。
  28. 彭裕商(1999)。謚法探源。中國史研究,1,3-11。
  29. 黃奇逸(1983)。甲金文中王號生稱與謚法問題的研究。中華文史論叢
  30. 黃懷信(1996)。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31. 楊樹達(1974)。積微居金文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32. 趙誠(2000)。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聖松、黃羽璿(2012)。從《左傳》中諡「靈」國君論其定諡之由。東華漢學,16,89-114。
  2. (2024)。論早期「文」字的身體性義涵。哲學與文化,51(10),8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