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當代特殊教育博、碩士論文主題的發展趨勢

并列篇名

Trend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Thesis/Dissertation Topic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DOI

10.30165/JHSS.201101.0003

作者

施安琪(An-Chi Shih)

关键词

特殊教育 ; 博碩士論文 ; 身心障礙教育 ; 資賦優異教育 ;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 Theses/Dissertation ;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期刊名称

人文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卷7期(2011 / 01 / 01)

页次

43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臺灣特殊教育(1987-2009)的2210篇博、碩士論文主題,排除重複篇名、雙重特殊生、系統錯誤三項13篇,歸納為身心障礙教育1861篇,資賦優異教育336篇。將身心障礙教育論文主題分為五個層次,以五大類型、十一中類型、十八小類型、五十六個項目和十八個小項目為基準,分別予以歸類。而336篇資賦優異教育論文主題方面,則分為四個層次,以五大類型、十中類型、六小類型、二十二個項目為基準。歸納上述二個分類系統,得出近23年臺灣特殊教育論文主題的整體趨勢為:一、研究範圍跨地區化;二、理論缺乏本土化;三、教師教學和學生生活E化;四、研究對象多元族群化;五、教學策略延展化;六、偏重實證研究取向。鑑往知來,以資國內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2210 special education theses/dissertations of Taiwanese 13 graduate schools of special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23 years. Owing to duplicated these/dissertations, twice exceptional theses/dissertations, and system errors, there were 1861 these/dissertations i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nd 336 in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Topics on these/dissertations were all classified using a same categor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4 levels. The system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included 5 large subgroups, 11 middle subgroups, 18 small subgroups, 56 minimal subgroups and 18 categorical items. In addition, the system of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also included 5 large subgroups, 10 middle subgroups, 6 small subgroups, and 22 minimal subgroups. Compared the trends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to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found six mutual tendencies as follows: (1) crossregional studies; (2) lacking localization-based theories; (3) e-learning affecting the way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 lifestyle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4) subjects becoming multicultural/diverse; (5) applying strategies of special education to all students; (6) overemphasis on empirical studies. The above-mentioned trends could be referable indicators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those who make efforts in the fie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吳金香、張茂源、王昇泰(2007)。從兒童學習權觀點談「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學校行政雙月刊,50,268-281。
    連結:
  2. 薛育青(200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連結:
  3. 嚴嘉楓(2010)。以性別與社會階層觀點論身心障礙者的婚姻現況與困境。身心障礙研究,8(2),111-121。
    連結:
  4. 特殊教育法,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2009)
  5. 林曉慧、沈志明(2010,6 月8 日)。新移民教育子女,數學學習最困難。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1006/201006080490761.html
  6.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內政部司(2004)
  7. 特殊教育通報網(2001~2010)。教育階段別身心障礙學生數。取自:http://www.set.edu.tw/
  8.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2006)
  9.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2009)
  10. 維基文庫。吳越春秋/第009 卷。取自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90%B3%E8%B6%8A%E6%98%A5%E7%A7%8B/%E7%AC%AC009%E5%8d%B7
  11. Berlin, J. E.(2009).It's all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Student perceptions on the impact of being labeled gifted and talented.Poeper Review,31(4),217-223.
  12. 于曉平(2007)。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3. 孔繁鐘編譯(2007)。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14.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15. 王世英、呂淑妤、楊志堅、石富元、吳明玨、張雲龍(2009)。罕見疾病學童就學需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16. 王可欣(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7. 王冠琛(2003)。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8. 王淑仙(2000)。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 王淑霞(200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 吳昆壽(1987)。台北,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21. 吳武典(2009)。我國資優教育法規變革與因應(下)。資優教育季刊,110,31-36。
  22. 吳武典主編、蔡崇建主編(1981)。三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圖書摘要與論文索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3. 吳芳年(199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4. 吳宥靚(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5. 呂金燮(2003)。創造力教學的本質與陷阱。資優教育季刊,86,1-9。
  26. 李玉琴(2002)。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系。
  27. 李芃娟(1998)。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8. 李淑貞(2009)。行政院衛生署97-99年度委託科技研究計畫行政院衛生署97-99年度委託科技研究計畫,未出版
  29. 李琛玫(199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30. 李瑩香(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31. 李靜芬(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32. 邢敏華(198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33. 周宜璟(200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34. 周德君(2006)。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35. 孟令夫(200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36. 林玉華(199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37. 林仲川(2002)。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系。
  38. 林宏熾(2000)。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五南。
  39. 林秀泓(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40. 林良惠(2002)。Renzulli全校性充實課程模式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影響。資優教育季刊,84,18-21。
  41. 林建宏(2008)。普通班級資優化教學策略應用成效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07,8-14。
  42. 林彥同(2001)。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43. 林素貞(2006)。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台北:五南。
  44. 林國花(1990)。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45. 林清標(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46. 林照真(2004)。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
  47. 林鈺涵(2004)。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48. 施安琪(2010)。美國近十年特殊教育六大名校博、碩士論文主題的分析。2010年特殊教育發展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49. 施定芬(2004)。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50.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未出版
  51. 柳秀蘭(1995)。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52. 洪清一(199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53. 洪儷瑜主編、王瓊珠主編、陳長益主編(2005)。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台北:
  54. 胡金枝(200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55. 徐里芳(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56. 張玉佩(2002)。創造力可以教嗎?談影響創造力發展的相關因素。資優教育季刊,84,22-23。
  57. 張昇鵬(1987)。臺北,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58. 張春惠(2008)。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59. 張淑宜(2007)。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60. 莊佩珍(199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61. 許小莉(200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62. 郭奕龍(2004)。創造力理論在創造能力資優生鑑定上之應用。資優教育季刊,90,7-14。
  63. 陳怡婷(2005)。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64. 陳采明(2005)。學前資優幼兒親職教育方案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95,26-34。
  65. 陳長益(199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66. 陳惠琴(2006)。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67. 陳舒椀(200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68. 陳儀糖(200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69. 陳霖(2007)。桃園,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70. 彭成訓(2009)。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
  71.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心理。
  72. 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台北:心理。
  73. 黃文慧(200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74. 黃玉琪(2006)。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75. 黃彥融(200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76. 黃恒萱(2009)。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77. 黃淑屏(2007)。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78. 楊思偉(1994)。比較教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周年,台北市:
  79. 楊貴榮(2004)。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80. 鄒小蘭(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81. 廖秀娟(2009)。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
  82. 廖雯玲(199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83. 劉駿畿(2008)。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84. 潘裕豐(199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85. 蔣明珊(199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86. 蔡文煉(199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87. 鄭黛麗(199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88. 蕭金土(1987)。臺北,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89. 賴君達(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0. 賴均美(199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1. 謝慶皇(2004)。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2. 簡維君(200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3. 羅志森(200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4. 羅祥妤(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5. 蘇純瑩(2004)。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96. 蘇雅琪(200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