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凌曉樓《四書典故覈》析論

并列篇名

To Discuss Ling-Xiao-Low《Si-shu Allusion To Examine》

DOI

10.30165/JHSS.201212.0006

作者

李幸長(Hsing-Chang Lee)

关键词

凌曙 ; 凌曉樓 ; 揚州學派 ; 四書典故覈 ; 蜚雲閣 ; ling-shu ; yangchow system ; si-shu allusion to examine ; a pavilion name fly cloud

期刊名称

人文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12 / 12 / 01)

页次

123 - 1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年)曉樓三十四歲刊刻生平的第一本書《四書典故覈》,前有洪梧、貴徵及曉樓自序,凌曙〈四書典故覈自敘〉曰:「甲子之秋,曙齒且及壯,得識安吳包君慎伯。過從請益,極承勸誘。嘗言吾人為學,自治經始。治經自三禮始......欲治三禮者,當先精制義之法,制義依四子書以立言。」又言:「丙寅春,曙遂隨包君至申耆先生家,親承指授。筆記其略,歸按之于籍,始知其言之有旨、辨之非夸。紬繹既久,漸能錯綜推廣其意。乃就四子書之舊次,編輯為《典故覈》若干卷。」凌曉樓學術之次第,以張惠言《四子書漢說》為階梯,而窮究《四書》之典章、名物。尤其引《三禮》、《春秋》以明《四書》之禮制,以經解經駁斥學者之憑空臆說。又由《四書》進而精研《三禮》,以鄭玄《儀禮注》為裁斷諸說之的,著《禮論略鈔》、《儀禮禮服通釋》。同時著《春秋繁露注》以通《春秋》,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為《公羊傳》之真傳,成《公羊禮疏》、《公羊問答》、《公羊禮說》以成一家之言。凌曉樓之《公羊》學,不以辨章義理為務。然透過禮制之考求,而孔子微言大義自明於前。曉樓之作《四書典故覈》專以典章、禮制之考據為主。以為此典章備,則聖人治天下之理亦備。並指朱子《四書集註》亦蔽於典章、名物之說,為其瑕疵。貴徵之〈序〉以「冀義理、典章兩無遺闕」為說,並提出「今之讀《四子書》者,亦當以經解經」的呼籲。而「以經解經」正是曉樓《四書典故覈》所堅持的原則,曉樓據此原則以探求《四書》、《三禮》、《春秋經、傳》間的關連,開創以《三禮》為樞紐以解群經的治經之法。

英文摘要

Ling-xiao-low order of academy, inquiry about ”the Si-Shu” ”speech” four philosophical works Chinese say ”as ladder, institutions, famous things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about” the Si-Shu”. ”Especially guide”san-li three sceremony”, ”chun-qiu” with the rites system of bright ”the Si-Shu”, in order to be solved by the assumption without foundation which refutes the scholar. And then precise to grind ”san-li three sceremony” by ”the Si-Shu”, with profound ”appearance rites note” Zheng-Nuan for decide ones that say, ”slightly in rites theory for sketchy note”, ”whether it is the coherent to clear up in full dress in rites At the same time” whether chun-qiu the in great numbers to reveal by note” by ”chun-qiu” scoherent, by Dong Zheng-Nuan” it is the in great numbers to reveal by ”for the not handing down in a direct line from the master of ”biography Gongyang” ”Chun-Qiu,”whether dredge Gongyang rites”, ”question and answer Gongyang”, ”last ”in order to becoming rites Gongyang by statements of a school.” Ling XiaoLou's” buck” studies, does not regard distinguishing Zheng-nuan Yi-Li as the affair. But take an exam of asking through what the rites is made, and self-evident Yu Qian of the main idea of Confucius'main poi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劉師培著:《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大新書局,1936 年 2 月。
  2. ﹝清﹞金榜著:《禮箋》,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3. ﹝清﹞劉逢祿著:《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4. ﹝清﹞李兆洛著:《養一齋詩文集二十五卷》,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線裝書。
  5. ﹝清﹞劉文淇:《青溪舊屋文集》,江蘇: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館藏光緒九年刊本。
  6. ﹝清﹞胡培翬:《褅袷問答》,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7. ﹝清﹞凌曙著:《禮說四卷》庚申補刊本:《皇清經解》學海堂庚申補刊本。
  8. ﹝清﹞陳立著:《句溪雜著》,台北:中央研究院館藏線裝書。
  9. ﹝清﹞凌廷堪著:《禮經釋例》,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10. ﹝清﹞凌曙著:《公羊禮說一卷》嘉慶二十四年刊:《蜚雲閣凌氏叢書》本。
  11. ﹝清﹞惠棟著:《褅說》,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12. ﹝清﹞吳山尊著:《吳學士詩文集》,江蘇:揚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光緒壬寅江寧藩暑雕本。
  13. ﹝清﹞顧廣圻著:《思適齋文集十八卷》,江蘇:南京圖書館館藏道光二十九年上海徐氏刻本。
  14. ﹝清﹞凌曙著:《儀禮禮服通釋六卷》道光年年刊:德化李氏木犀軒輯刊本。
  15. ﹝清﹞凌曙著:《群書問答二卷補遺一卷》光緒十四年刊:《木犀軒叢書》光緒十四年德化李氏刊本。
  16. ﹝清﹞沈欽韓:《幼學堂文稿》,廣雅書局叢書雜著,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線裝書。
  17. ﹝清﹞陳壽祺著:《左海文集》,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18. ﹝清﹞李申耆著:《養一齋文集》,江蘇:揚州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館藏光緒戊寅年刊本。
  19. ﹝清﹞凌曙著:《四書典故覈八卷》嘉慶十三年:《蜚雲閣凌氏叢書》嘉慶十三年刊本。
  20. ﹝清﹞陳壽祺著:《左海經辨》,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21. ﹝清﹞凌曙著:《禮論一卷、即禮論略鈔》道光六年刊:《蜚雲閣凌氏叢書》道光六年刊本。
  22. ﹝清﹞凌曙著:《春秋公羊禮疏十一卷》嘉慶二十四年刊:《蜚雲閣凌氏叢書》本。
  23. ﹝清﹞凌曙著:《公羊問答二卷》道光刊本:《蜚雲閣凌氏叢書》本。
  24. 小澤文四郎(日本)著:《儀徵劉孟瞻年譜》,台北:大華印書館,1939年 4 月。
  25. ﹝清﹞凌曙著:《蜚雲閣經說》道光年間凌曙手稿本:台北傳斯年圖書館館藏善本書本。
  26. ﹝清﹞陳立著:《白虎通疏證》,江蘇: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本。
  27. ﹝清﹞凌曙著:《春秋繁露注十七卷》嘉慶二十年刊:《蜚雲閣凌氏叢書》本。
  28. 清王引之(1979)。經義述聞。台北:商務印書館。
  29. 清包世臣(1967)。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
  30. 清包世臣(1986)。藝舟雙楫。台北:商務印書館。
  31. 清甘鵬雲(1968)。經學源流考。台北:維新書局。
  32. 清阮元(1982)。揅經窒集。台北:世界書局。
  33. 清周中孚(1978)。鄭堂讀書記。台北:商務印書館。
  34. 清桂文燦(1992)。經學博采錄。台北:明文書局。
  35. 清張鑑(1995)。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年譜叢刊。
  36. 清陳立(1982)。公羊義疏。台北:商務印書館。
  37. 清焦循(1977)。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
  38. 清萬斯同(1972)。群書疑辨。台北:廣文書局。
  39. 清臧玉琳(1967)。經義雜記。台北:鐘鼎文化。
  40. 清劉寶楠(1969)。念樓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41. 清錢儀吉纂(1993)。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
  42. 清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43. 支偉成(1986)。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湖南:岳麓書社。
  44. 王家儉(1994)。清史研究論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5. 王瑜編(1985)。揚州歷代名人。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46. 李金鴦(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大。
  47. 李新霖(197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師大。
  48. 汪宗衍(1981)。清顧千里先生廣圻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
  49. 阮芝生(196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大歷史研究所。
  50. 胡明編(1993)。揚州文化概觀。南京:南京出版社。
  51. 胡楚生(1993)。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52. 胡韞玉(1986)。清包慎伯先生世臣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
  53. 唐鑑輯(1975)。清學案小識。台北:商務印書館。
  54. 徐世昌(1979)。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
  55. 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小識。台北:明文書局。
  56. 馬積高(1996)。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湖南出版社。
  57. 張以仁(1990)。春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58. 張秋香(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59. 張舜徽(1988)。清代揚州學記。山東:齊魯出版社。
  60. 張壽安(2005)。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61. 張壽安(1994)。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62. 張壽安(2000)。清代揚州學派研究展望。漢學研究通訊,十九(四),619-624。
  63. 張麗珠(2006)。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書局。
  64. 梁啟超(1989)。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華正書局。
  65. 梅鉞(1962)。青谿舊屋儀徵劉氏五世小記。北京:北京大學玉夔龍館。
  66. 陳柱(1970)。公羊家哲學。台北:大通書局。
  67. 馮爾康(1996)。揚州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68. 楊向奎(1988)。清儒學案新編。山東:齊魯書社。
  69. 楊晉龍(2000)。臺灣學者研究「清乾嘉揚州學派」述略。漢學研究通訊,十九(四),596-610。
  70. 葉衍蘭編、葉恭綽編(1989)。清代學者象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71. 劉文興編(1986)。清劉楚楨先生寶楠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
  72. 編纂委員會(1996)。揚州文化志。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73. 蔣彤編(1981)。李申耆先生兆洛年譜。台北:商務書局。
  74. 蔣秋華(2000)。大陸學者對清乾嘉揚州學派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十九(四),611-618。
  75. 蔣慶(1995)。公羊學引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76. 鄭卜五(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大。
  77. 賴貴三(2000)。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十九(四),588-595。
  78. 戴君仁(1978)。春秋辨例。台北:中華書局中華叢書編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