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荀子》「法先王」、「法後王」之雙重義

并列篇名

The Dual Meaning of the "Fa Xian Wang" and the "Fa Hou Wang" in Xunzi

作者

王淑理(Wang, Shu-Li)

关键词

荀子 ; 法先王 ; 法後王 ; 儒家 ; 儒家政治論 ; Xunzi ; Fa Xian Wang ; Fa Hou Wang ; Confucianism ; Confucian political theory

期刊名称

人文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卷6期(2017 / 05 / 01)

页次

21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關於「後王」之義,歷來解者有三:一、 以時間「晚出」者立論,然可別之為二,其一、楊倞以「後王」為「當世之王」、「後世之王」與「近時之王」,其二、俞樾將「後世之王」約限為「當代開國或創制之王」。二、 於「時間」因素外,添入「文明、制作」之考量。亦可別之為二:其一、以「文、武」當後王,劉台拱、王念孫等皆主張於此。其二、劉師培就此說而進考之,謂「後王」乃指立法之周公與成王。蕭公權、廖名春皆承劉說而續衍之。三、 於時間及文明外,復添入「經學」與「道統」之因素,將「後王」視為「無位之素王」。康有為始設此論,章太炎、梁啟雄復衍其說。然考荀子之說,其「法先王」、「法後王」有「理想」與「現實」雙重之義,此即本文之作意。

英文摘要

On the meaning of "Hou Wang", there are three solutions: First, to "late out" who argue, then can be two parts: 1.Yang Liang thinks "Hou Wang" as "Contemporary King", "King of the later kingdoms" and "King of the near future". 2. Yu Yue restricted the "later king" to "the king of creation". Second, the "time" factor, the addition of "civilization, making" considerations. Also can be two parts: 1.King of "Wen Wang and Wu Wang", Liu Tai Gong, Wang Nian Sun, etc. are advocated. 2. Liu Shi pei said "Hou Wang" refers to the legislation Zhou Gong and Cheng Wang. Both Xiao Gong Quan and Liao Ming Chun followed Liu's opinions. Third, except time and civilization, add to the "Confucianism" and "Orthodoxy" factor, "Hou Wang" as "Su Wang" Kang You Wei has set up this theory, Zhang Tai Yan and Liang Qi Xiong extented Kang's opinions. However, the test of Xunzi's theory is that the "Fa Xian Wang" and the "Fa Hou Wang" have the dual meaning of "ideal" and "reality". This is why I wrote the artic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充、黃暉校釋(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 王杰(1989)。荀子歷史觀基本特徵新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1),57-61+90。
  3. 王靜芝(2002)。王靜芝學術論文集,新莊:
  4. 司馬遷、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2007)。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5. 朱熹、朱傑人編、徐德明校點(2010)。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李中生(2001)。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7. 李唯嘉(2009)。究辨禮義之統的外延架構─析論荀子「法後王」說。問學集,2009(16),82-90。
  8. 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李福建(2016)。荀子「後王」非周之文、武等王者新論─兼與裘錫圭、廖名春、陳禮彰等先生商榷。孔子研究,2016(1),93-104。
  10. 杜國庠(1996)。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1. 周群振(1987)。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2. 底亞星(201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13. 東方朔(2011)。「先王之道」與「法後王」─荀子思想中的歷史意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45-54。
  14. 俞樾(2010)。春在堂全書。南京:鳳凰出版社。
  15. 韋政通(1992)。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荀況、王先謙注、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0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7. 馬積高(2000)。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康有為、姜義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 張亨(1962)。荀子「法後王」解。孔孟月刊,1(3),27-28。
  20. 張杰(1996)。荀子「法先王」、「法後王」思想新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3),109-114。
  21. 張德蘇(2007)。荀子「法後王」及其儒學史意義。孔子研究,2007(2),24-32。
  22. 梁啟雄(1983)。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
  23. 莊周、郭象注、陸德明音義(1972)。南華真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郭沫若(1977)。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
  25. 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26. 陳禮彰(2007)。荀子「法後王」說究辨。國文學報,2007(37),21-48。
  27. 章炳麟(1985)。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童書業(1982)。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9.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0. 黃海烈(2010)。荀子「法王說」及其對戰國諸子的攻駁。齊魯學刊,2010(4),15-21。
  31. 萬國崔(2011)。荀子之「法先王」與「法後王」新論。船山學刊,2011(1),117-120。
  32. 廖名春(2013)。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3. 熊公哲(1967)。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劉司東(2006)。「先王」「後王」辨。古籍研究,2006(4),102-104。
  35. 劉師培(2003)。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6. 劉澤華(2014)。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7. 蕭公權(2015)。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賴昶亘(2013)。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荀子》「法先王」與「法後王」說法重探。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4,185-228。
  39. 魏元珪(1983)。荀子哲學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40. 譚嗣同、蔡尚思編、方行編(1998)。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1. 顧頡剛(1990)。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