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四大族群的子女教養目標有不同嗎?

并列篇名

Do the Four Major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Differ in Child-Rearing Goals?

作者

李秀如(Lee, Shou-Lu);釋純寬(Shi, Chun-Kuan);石玠芸(Shih, Chieh-Yun)

关键词

教養目標 ; 族群 ; 多元文化 ; 台灣 ; child-rearing goal ; ethnicity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aiwan

期刊名称

人文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卷7期(2018 / 05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世界價值觀」第六波的資料,比較台灣四大族群的子女教養目標。研究結果顯示:所比較的教養目標中,即使控制了社會經濟地位的因素與人口的因素,族群因素仍然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在女性方面,只有宗教信仰與服從特質的目標上,不同族群才出現差異。在男性方面,在比較的所有教養目標上,均呈現差異。在強調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了解族群差異在子女教養目標的不同,有助於多元文化的了解及尊重,促進社會的和諧。因此,本研究對社會工作者的多元文化能力培養及學校的親師溝通具有參考價值。

英文摘要

Using data from the sixth wave of the World Values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s 11 child-rearing goals of the four major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The logit regression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cultural variations in child-rearing goals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ven when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are considered. Specifically, femal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differ in terms of valui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obedience. Importantly, mal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value all the 11 goals differently.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er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連結:
  2.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連結:
  3. 李秀如(2016)。“我們”都一樣嗎?─談台灣族群價值觀的異同。人文與社會學報,3(2),1-30。
    連結:
  4. 李秀如(2015)。「她們」和「我們」一樣還是不一樣?─中港越印泰與台灣女性價值觀的比較分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1-33。
    連結:
  5. 林惠雅(2008)。國小學童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應用心理研究,37,181-213。
    連結:
  6. 姜惠文、陳銀螢(2008)。台灣客家父親的父職認知及子女教養信念─以育有學齡子女的父親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61-80。
    連結:
  7.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89-177。
    連結:
  8. 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33-62。
    連結:
  9. 陳張培倫、蔡中涵、汪明輝(2010)。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國家考試與原住民知識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
    連結:
  10. 湯京平、簡秀昭、張華(2013)。參與式治理和正義的永續性:比較兩岸原住民發展政策的制度創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5(3),457-483。
    連結:
  11. 謝若蘭、彭尉榕(2007)。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4,157-196。
    連結:
  12. Bélanger, D.(2010).Marriages with foreign women in East Asia: Bride trafficking or voluntary migration?.Population and Societies,469,1-4.
  13. Bornstein, M. H.(Ed.)(1995).Handbook of parenting.Hillsdale, NJ, 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4. Gujarati, D.N.,Porter, D.C.(2010).Essentials of econometrics.New York:McGraw-Hil.
  15. Kelley, M. L.,Tseng, H.-M.(1992).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ld Rearing: A Comparison of Immigrant Chinese and Caucasian American Mother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3(4),444-455.
  16. Kohn, M. L.(1969).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 values.Homewood. IL:Dorsey.
  17. Lee, S.-L.(2014).Comparing the Child‐ Rearing Goals of Women in Taiwan and in its Marriage‐ based Immigrants' Countries of Origin.Asia-pacific Social Science Rewiew,14(2),59-79.
  18. Lin, C.-Y. C.,Fu, V. R.(1990).A Comparison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Chinese, and Caucasian-American Parents.Child Development,61(2),429-433.
  19. Liu, F.(2007).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20. Marshall, E.,van der Wolf, K.(2013).The Perception of Child-Rearing Goals among Surinamese Teachers and Par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about Parents in Education,7(2),1-7.
  21. Tiedt, P. L.,Tiedt, I. M.(2005).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Boston:Pearson Education.
  22. Tulviste, T.,Mizera, L.(2010).Socialization values of mothers of Estonian preadolescents.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7(3),295-308.
  23. Tuviste, T.,Ahtonen, M.(2007).Child-Rearing Values of Estonian and Finnish Mothers and Father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8(2),137-155.
  24. Tuviste, T.,Mizera, L.,Geer, B. D.,Tryggvason, M.-T.(2007).Child-rearing goals of Estonian, Finnish, and Swedish mother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48(6),487-497.
  25. Wright, E. O.,Perrone, L.(1977).Marxist class categories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2(1),32-55.
  26.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學群。
  27. 行政院原住民族群委員會 (2011)。99 年度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台北:原住民族群委員會
  28. 林再復(1993)。閩南人。台北:三民出版。
  29.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之探討(I)─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30. 林榮泰(2000)。原住民技職教育在明志。台北:原住民委員會。
  31. 林麗幽(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32. 孫麗卿(2011)。父母親的兒童發展信念和幼兒社會情緒行為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6,41-46。
  33. 徐富珍、陳信木(2004)。番薯+芋頭=台灣土豆?台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臺灣人口學會2004 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市:
  34.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35. 陳文華(2014)。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文化之衝擊與統整。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36.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1-16。
  37.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源出版社。
  38. 陸建國、鍾莉瑛(2006)。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
  39. 馮竹敏(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40. 黃淑嫆、蔡秋桃、曹惠雅(2010)。外籍母親對學齡前子女教養信念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8,17-39。
  41. 黃毅志(1997)。職業、教育階層論與子女管教:論Kohn 的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東師院學報,8,1-26。
  42. 葉至誠(2014)。族群社會工作。台北:秀威出版。
  43. 葉芝君(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華大學幼教系。
  44. 廖雲章(2006)。人生,從那岸到這岸:外省媽媽書寫誌。台北:印刻。
  45. 劉美惠(2011)。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56-63。
  46. 謝秀芬(201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47. 謝秀芬、李淑容、王秀燕、黃聖桂、劉瓊瑛(2012)。家庭社會工作。台北:空大。
  48.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
  49. 關秉寅、王永慈(2005)。寧靜革命:台灣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凝聚台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