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
|
并列篇名
|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TV Drama Programs in Taiwan's Three Wireless TV Companies, 1962-2002
|
DOI
|
10.6195/cjcr.2004.06.08
|
作者
|
蔡琰(Yean Tsai)
|
关键词
|
電視 ; 戲劇 ; 歷史 ; television ; drama ; history
|
期刊名称
|
中華傳播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6期(2004 / 12 / 01)
|
页次
|
157
-
19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關切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究係如何走過過去四十年光景。運用文獻調查與深度訪談法,本文概述電視劇最初製作方式及演變至今日形貌的歷程。文內回顧早期電視劇製作方式、歷年優秀編劇與作品、社會輿論對三台電視劇的反應、以及四十年來三台播出電視劇數量。最後,探討台灣電視開播以來從制度到管理之電視劇經驗。目前實是電視劇產業檢討內部結構和經營方針的時機,如何製作更多「好」的電視劇,仍是一個急需探詢、研究、與實驗的方向。
|
英文摘要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iew how the three wireless TV companies in Taiwan programmed their drama series in the past 40 years. Three major questions are raised, including what early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ere, how important works and experiences were involved, and how the public opinion aimed at these programs.
In-depth interview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V drama programs. Important staffs, events and TV drama series are documented. In general, the content of the TV drama programs is found to be unsatisfactory by the public opinion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research then concludes that the lack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upports should be the main factor, and building a strong artistic environment for the TV drama programs is desperately needed.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
参考文献
|
-
(1991)。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二輯(民國七十八年-七十九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94)。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五輯(民國八十一年-八十二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76)。是徹底檢討電視作為的時候了。自立晚報專欄。
-
(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五十年-民國六十四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1977)。「電視病」沈痾難起。自立晚報社論。
-
(1998)。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九輯(民國八十五年-八十六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83)。香港的電視節目為什麼能勝過台灣?。中國時報。
-
(1962)。電視節目的爭議。聯合報社論。
-
(2002)。到底還有沒有F4?男偶像紅不紅? 硬不硬?。錢櫃雜誌,97,34-40。
-
(1992)。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七十九年-民國八十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2000)。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八十七年-民國八十八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2002)。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十四輯(民國九十年-九十一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92)。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三輯(民國七十九年-八十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95)。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六輯(民國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新聞局網站
-
(1969)。「改進電視節目的重要建議」座談紀錄。聯合報。
-
(1994)。電視節目的挑戰與改進。民生報社評。
-
(1990)。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一輯(民國七十七年-七十八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7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六十五年-民國六十六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1996)。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七輯(民國八十三年-八十四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73)。談電視節目製作問題。自立晚報特稿。
-
(1990)。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七十七年-民國七十八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1970)。發揚民族精神-中視 『長白山上』連續劇的評估。自立晚報社論。
-
(1972)。電視節目的新方向。自立晚報社論。
-
(198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六十七年-民國七十二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198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七十三年-民國七十四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199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八十五年-民國八十六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
(1993)。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四輯(民國八十年-八十一年)。台北市廣告代理商同業公會。
-
(1971)。如何改進電視節目。自立晚報社論。
-
(1992)。促使電視節目成為家中良伴。民生報社評。
-
Borg, W. R.,Gall, M. D.(1983).Educational Research.New York:Longman.
-
Brandt, G W.(1993).British Television Drama in the 1980'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Isaac, S.,Michael, W. B.(1971).Handbook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San Diago, CA:R. R. Knapp..
-
Tsai, Y.(2000).The New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Demystifying Media Globalization.London & New York:Sage.
-
文靈莊(1978)。也為電視連續劇說幾句話。廣播與電視,33,103。
-
牛慶福(1981)。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
王小涵(1967)。漫談電視劇-兼及台視電視戲劇的演播。廣播與電視,4,85-104。
-
王洪鈞(1986)。談戲劇與傳播。廣播與電視,50,40-42。
-
王敏如(2000)。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台北:
-
王鼎鈞(1968)。電視劇的節奏。廣播與電視,9,65-69。
-
王韻儀(1986)。我國電視戲劇節目製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朱曦(2002)。從<橘子紅了>到<大宅門>。台北:未來書城。
-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商務。
-
吳東權(1986)。螢光幕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吳起光(1969)。電視劇作家的修養。廣播與電視,11,51-53。
-
李南生(2002)。知識經濟下無線電視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華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
李美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
邱紫穎(1993)。日間電視節目的編排。台北:廣電基金。
-
姜龍昭(1962)。電視劇就要和觀眾見面了。電視週刊,5
-
姜龍昭(1983)。但願老兵諍言使電視劇脫胎換骨-聆馬星野先生「讀報觀影罪言」有感。廣播與電視,43,69-73。
-
姜龍昭(1978)。談電視劇的演變及突破。廣播與電視,33,99-102。
-
姜龍昭(1981)。電視劇的回顧與展望。廣播與電視,40,93-95。
-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
徐鉅昌(1967)。美國電視劇的分析與批評。廣播與電視,5,53-61。
-
秦嘉菁(1999)。電視劇中家庭概念之呈現方式及閱聽人解讀型態之研究:以中視劇場-花系列節目為例。台北:
-
翁文靜(1989)。每晚八點沒有文化。新新聞週刊,8月,78-80。
-
高世威(2000)。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析。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
-
張午(1962)。談現場節目製作的過程。電視週刊,3,30-33。
-
郭力昕(1991)。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台北:時報文化。
-
陳世敏(1987)。媒介文化:批判與建言。台北:久大。
-
黃玉華(1997)。縱橫 X 檔案 (上 )- X檔案影集幕後紀實追蹤。台北:雅音。
-
黃逸(1963)。記 「小蕙與丁丁」拍外景影片:雙槍匹馬取外景(下)。電視週刊,15,38-39。
-
黃逸(1963)。記 「小蕙與丁丁」拍外景影片:雙槍匹馬取外景(上)。電視週刊,14,38-39。
-
雷庚玲(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所顯示的親子互動模式。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
劉大基(1991)。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
-
劉菁菁(1987)。電視戲劇節目描述的人際衝突及其疏解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蔡念中(1995)。電視台外製外包制度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
蔡琰(1994)。電視單元戲劇與社會之關係。新聞學研究,49,107-122。
-
蔡琰(1997)。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傳播研究集刊,1
-
蔡琰(1996)。電視歷史劇價值系統與社會意識分析。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
蔡琰(1998)。鄉土劇性別族群刻板意識與角色結構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
蔡琰(1996)。古裝電視劇訊息公式。政大學報,72,331-366。
-
蔡琰(1995)。電視劇的教育娛樂功能與劇中意識形態分析。廣播與電視,2(2),57-74。
-
蔡琰(1997)。失聲的傳奇-電視古裝劇價值認同的啟示。新聞學研究,56,85-104。
-
蔡琰(1999)。大學生電視劇審美體驗試析。廣播與電視,14,111-138。
-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 :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台北:文化總會電視研究會。
-
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台北:
-
羅朝樑(1962)。電視節目。電視週刊,1,18-21。
-
饒曉明(1981)。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
被引用次数
|
-
(2022)。重新分期臺語電視史:黨國資本主義、強人的沉默和蔣經國時期的雙面本土化。中華傳播學刊,42,4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