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德智兼修、手腦並用:成露茜的傳播教育理念與實踐

并列篇名

Bearing Virtues and Intelligence, Working with Hands and Minds-Lucie Cheng's Ideal and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DOI

10.6195/cjcr.2010.17.01

作者

管中祥(Chung-Hsiang Kuang)

关键词

成露茜 ; 傳播教育 ; 另類媒體 ; 媒體識讀 ; alternative media ; Lucie Cheng ;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 media literacy

期刊名称

中華傳播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0 / 06 / 01)

页次

3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成露茜所想像的新聞傳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單是要「有學有術」,還要「德智兼修、手腦並用」,同時能夠「實踐基層、再造社會」,是個具有反省力、批判力與社會實踐力的新聞專業者。進一步來看,成露茜的傳播教育理念與實踐,不只是為了培養新世代的新聞傳播人才,更重要是的是反思傳播教育與新聞媒體,以及權力者的關係。因此,在世新大學的媒體識讀課程中,以傳播權作為重要的核心概念,批判主流媒體在性別、族群、階級、年齡中弱勢群體的再現與污名,並且鼓勵進而改革媒體,讓媒體不再只是掌握在主流權力者的手中,相反的,人人都是主體,人人都是傳播者,透過另類媒體實踐,以促成社會多元發聲,實踐社會民主。

英文摘要

Lucie Cheng maintained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have characterized journalists: (1) reflection, criticism, and social practice; (2) combining academic knowledge with learning skills, morality with intelligence, as well as hands and minds working together; and (3) praxis in grassroot movements and rebuilding of our society. Lucie Cheng believed tha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do more than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of journalist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e news media, and the people in power. Media courses offered in Shih Hsin University treat communication as a core value. The university criticizes the stigmas of minorities represented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gender, race, class, and age. These courses function to reform media to empower journalists to communicate through an alternative media in order to promote diverse voices as well as realize social democrac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錢存訓(2010)。〈紀念露茜〉。上網日期:2010 年4 月28 日,取自http://www.luciememory.org/449
  2.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課程委員會(2002.01a)。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第六次會議紀錄,台北市。
  3.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課程委員會議(2002.09)。九十一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會議紀錄,台北市。
  4. 成嘉玲(2010)。〈董事長的話:繼續奮進 永保卓越成就〉。上網日期:2010 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shu.edu.tw/about/about_5.htm
  5.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課程委員會(2002.01b)。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七次會議紀錄,台北市。
  6.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課程委員會(2003.11)。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會議紀錄,台北市。
  7. 成露茜、張正(2006)。〈教育與文化〉,《世新大學反思多元文化(試教本)》,未出版
  8. 成露茜(2004)。〈全球都在尋找新聞工作者典範〉,《破報》復刊號。上網日期:2010 年4 月16 日,取自http://pots.tw/node/4257
  9. 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學小組(2003.07)。第二次會議紀錄,台北市。
  10. Eagleton, T.(ed.)(1971).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London:New Left Book.
  11. Habermas, J.,Thomas, B.(trans.)(1962).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Cambridge, MA:MIT Press.
  12. Moscow, V.、馮建三譯、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市:五南。
  13. 成露茜(1994)。「自立」易手之後。天下雜誌,159
  14. 成露茜(1994)。資訊自由與資訊污染。天下雜誌,162
  15. 成露茜編、羅曉南編(2005)。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市:正中。
  16.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
  17.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台北市:巨流。
  18. 陳國明(2001)。回歸人本的傳播學教育。傳播研究簡訊,25,15-17。
  19. 陳鞱文(1999)。傳播教育的知識結構問題:思考分析與實務技術訓練之間的張力。新聞學研究,59,137-141。
  20. 須文蔚、陳世敏(1996)。傳播學發展現況。新聞學研究,53,9-38。
  21.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8-222。
  22. 管中祥(2002)。「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資訊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與文化,9,163-201。
  23. 管中祥、張時健(2005)。新自由主義下的台灣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24,22-54。
被引用次数
  1. 陳炳宏,林玉鵬,王維菁(2020)。數位網路時代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再思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115-136。
  2. 鄧宗聖(2016)。創作中學習:臺灣視覺媒體創作碩士之個案研究。藝術學報,98,199-231。
  3. 管中祥(2015)。多元價值的缺席:傳播科系實習教育的再思考。傳播研究與實踐,5(2),193-213。
  4. 黃順星(2012)。成露茜的世新傳院革新記事(2002-2006)。傳播研究與實踐,2(2),55-62。
  5. 林玉鵬(2021)。人工智慧時代的媒體素養-人機傳播觀點的初探性研究。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8(1),1-41。
  6.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之再思與展望。課程與教學,15(1),1-34。
  7. 張春炎(2015)。作育英才而不是打造匠才:臺灣新聞實務教育的改革進行式。傳播研究與實踐,5(2),215-233。
  8. (2019)。追尋公共性實踐的新聞傳播教育:以一所大學校園實習媒體融入服務學習之課程設計與職涯連結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3(1),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