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吳廷俊、於淵淵(2012)。秉持公心、發言論事:「書生辦報」再檢視。新聞學研究,113,1-38。
連結:
-
湯志傑(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1),1-126。
連結:
-
黃順星(2011)。舊聞新史:對台灣新聞史研究的思考。傳播研究與實踐,1,179-209。
連結:
-
蘇碩斌(2011)。活字印刷與台灣意識:日治時期台灣民族主義想像的機制。新聞學研究,109,1-41。
連結:
-
關容(1933.10.21)。〈對下屆全運會的期望〉,《世界日報》,8 版。
-
管翼賢(1943)。《新聞學集成》(第三輯)。北京:中華新聞學院。
-
紫(1934.02.08)。〈溜冰的婦女不應豔妝濃抹〉,《世界日報》,6 版。
-
王哲秋(1933.03.02)。〈國難中女子應注意運動〉,《世界日報》,6 版。
-
世界日報(1934.10.12)。〈吾人對體育問題之主張〉,《世界日報》,2 版。
-
秉英(1933.10.23)。〈關於婦女體育的一個意見〉,《世界日報》,6 版。
-
世界日報(1933b.10.20)。〈遼吉黒熱哈選手發表告別書〉,《世界日報》,8 版。
-
世界日報(1933.10.07)。〈王世杰發表對全運會意見〉,《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3.06.07)。〈發刊旨趣〉,《世界日報》,10 版。
-
世界日報(1933.10.04)。〈本報特別啟事〉,《世界日報》,3 版。
-
世界日報(1933.10.11)。〈大會昨日上午十時半開幕林森致詞汪兆銘痛哭失聲〉,《世界日報》,8 版。
-
世界日報(1933.07.12)。〈勗華北健兒〉,《世界日報》,3 版。
-
世界日報(1935.10.20)。〈全運會閉幕感言〉,《世界日報》,3 版。
-
世界日報(1933.11.26)。〈本報發起「世界日報杯」足球賽〉,《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3.04.09)。〈平市府令社會局準備選派全運會選手〉,《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5.09.15)。〈平大體委會積極計畫促進全校體育〉,《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5a.10.11)。〈現代體育意義端在國防與生產〉,《世界日報》,5 版。
-
藜青(1935.01.29)。〈體育與婦女〉,《世界日報》,6 版。
-
世界日報(1933.12.10)。〈體育社會化!運動大眾化!〉,《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3a.10.20)。〈強國健種繫於體育!〉,《世界日報》,3 版。
-
世界日報(1934.10.10)。〈華北運動會開幕〉,《世界日報》,4 版。
-
楚人(1934.10.17)。〈圓滿的閉幕〉,《世界日報》,6 版。
-
世界日報(1933.09.12)。〈建議以全運會經費建公共體育場〉,《世界日報》,6 版。
-
世界日報(1933.10.22)。〈運動會〉,《世界日報》,9 版。
-
邵飄萍(1923)。《實際應用新聞學》。北京:北京京報館。
-
際華(1933.04.04)。〈反對運動選手制〉,《世界日報》,12 版。
-
汪欣(1935.03.01)。〈想讀書沒地方想運動沒操場〉,《世界日報》,6 版。
-
張守約(1933.07.20)。〈華北運動會閉幕後對諸健兒的希望〉,《世界日報》,10 版。
-
黃金鰲(1933.10.10)。〈寫在全運會開幕之前〉,《世界日報》,8 版。
-
恬冰(1934.09.02)。〈反對肉慾性的「健美運動」〉,《世界日報》,6 版。
-
世界日報(1933.04.28)。〈教部通令普遍提倡體育〉,《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4.12.22)。〈最近十年來我國體育進展情形燕大體育主任黃國安之講演〉,《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4.01.25)。〈一個溜冰者的談話〉,《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5b.10.11)。〈應於運動場中建立民族復興基礎〉,《世界日報》,5 版。
-
世界日報(1935.01.01)。〈我國體育年來有進步〉,《世界日報》,7 版。
-
弓矢(1934.08.09)。〈由楊秀瓊之被歡迎說到中央游泳池禁止歌女游泳〉,《世界日報》,6 版。
-
劉昌合(1935.07.30)。〈我國體育今後應有之改進(一)〉,《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4.01.16)。〈最近數年來之蘇聯體育界注重普遍化〉,《世界日報》,7 版。
-
世界日報(1935.06.29)。〈國民軍教育倡自斯巴達列強皆仿行〉,《世界日報》,9 版。
-
樹芳(1933.12.30)。〈鄉間婦女的體育問題〉,《世界日報》,6 版。
-
Bourdieu, P.(Ed.)(1993).Sociology in question.London:Sage.
-
Caillois, R.(1959).Man and the sacred.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
-
Carey, J.(1992).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Routledge.
-
Conboy, M.(2011).Journalism in Britai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London:Sage.
-
de Burgh, H.(2003).The journalist in China: Looking to the past for inspiration.Media History,9,195-207.
-
Durkheim, E.(196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New York:Free Press.
-
Eagleton, T.(1981).Walter Benjamin, 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London:Verso.
-
Elias, N.(Ed.),Dunning, E.(Ed)(1986).Quest for excitement.Oxford, UK:Blackwell.
-
Gans, H.(1979).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news, newsweek and time.New York:Pantheon Books.
-
Gordon, C.(Ed.)(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New York:Pantheon Books.
-
Guttmann, A.(1978).From ritual to record: 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Habermas, J.(1989).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Cambridge, MA:Polity.
-
Høyer, S.(Ed.),Pöttker, H.(Ed.)(2005).Diffusion of the news paradigm 1850-2000.Göteborg, Sweden:Nordicom.
-
Huizinga, J.(1955).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Boston, MA:Beacon Press.
-
Kennedy, E.,Hills, L.(2009).Sport, Media, Society.New York:Berg.
-
Kitch, C.(2009).Tears and trauma in the News.The changing faces of journalism: Tabloidization, technology and truthiness,London:
-
Laker, A.(2002).The soci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 introductory reader.London:Routledge.
-
Liebes, T.(Ed.),Curran, J.(Ed.)(1998).Media, ritual and identity.London:Routledge.
-
MacKinnon, S. R.(1997).Toward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res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Modern China,23,3-32.
-
McIntire, M.(2009).National status, the 1908 Olympic Games and the English press.Media History,15,271-286.
-
Munson, S.(Ed.),Warren, C.(Ed)(1997).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Minneapolis, 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Rowe, D.(1999).Sport, culture and the media: The unruly trinity.Buckingham, UK:Open University Press.
-
Schirato, T.(2007).Understanding sports culture.Thousand Oaks, CA:Sage.
-
Schudson, M.(2002).News, public, nation.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7,481-495.
-
Trujillo, N.,Ekdom, L. R.(1985).Sportswriting and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The 1984 Chicago cubs.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2,261-281.
-
Tuchman, G.(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York:Free Press.
-
Wenner, L.(Ed.)(1989).Media, sports, and society.Newbury Park, CA:Sage.
-
Williams, R.(1976).Communications.New York:Penguin.
-
Xu, X.(2001).Chinese professionals and the republican state: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Shanghai, 1912-1937.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戈公振(1964)。中國報學史。台北市:學生書局。
-
吳叡人譯、Anderson, B.(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
-
李金銓編(2009)。文人論政:民國知識分子與報刊。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
李金銓編(2008)。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
李金銓編(201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李偉(2009)。報人風骨:徐鑄成傳。台北市:秀威資訊。
-
肖東發編、鄧紹根編(2008)。徐寶璜新聞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舍我紀念館編(2013)。成舍我先生文集大陸篇。台北市: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
徐鑄成(2009)。舊聞雜憶。北京:三聯書店。
-
徐鑄成(1999)。徐鑄成回憶錄。台北市:台灣商務。
-
張友鸞編(1982)。世界日報興衰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
許慧琦(2008)。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台北:學生書局。
-
陳子軒(2010)。台灣報紙運動新聞史概觀。新聞典範的挑戰與另類媒體:紀念成露茜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
-
陳思仁譯、潘宗億譯、洪靜宜譯、蕭道中譯、徐文路譯、Hobsbawn, E.(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市:貓頭鷹。
-
游鑑明(2009)。運動場內外: 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育(1895-1937)。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
黃天鵬(1952)。中國新聞事業大事記:附丁末以來報界繫年錄。報學,1,132-142。
-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市:聯經。
-
楊才林(2011)。民國社會教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楊瑞松(2010)。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
賴光臨(1981)。七十年中國報業史。台北市:中央日報社。
-
魏玓譯、劉昌德譯、Curran, J.、Seaton, J.(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