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抗戰前後中英庚款會的交通建設

并列篇名

The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Facilitated by the Boxer Indemn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Sino-Japanese War

DOI

10.7058/BAH.200503.0161

作者

周琇環(Hsiu-Huan Chou)

关键词

中英庚款會 ; 粵漢鐵路 ; 首都渡輪 ; 孫科 ; 淩鴻勛 ; the Boxer Indemnity ; the Kwangtung-Hanko Railroad ; the Capital Ferry ; Sun Ko ; Ling Hung-hsun

期刊名称

國史館學術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5 / 03 / 01)

页次

161 - 2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抗戰前後南京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國府)的交通建設,實際上是在萬般困難的經濟情勢下發展的。因為戰前十年間,國府收支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呈直線上升。民國17年至25年,九年之間,各會計年度的財政年平均赤字額為1.7億,約占年平均財政支出的20.7%。在經濟實力不強的情況下,本時期國府只得利用庚款發行內債、地方政府籌集資金、民間自籌資金外資等方式,進行交通建設。 因此,抗戰前十年間英國退還的庚款,對國府而言,是交通建設的重要經費來源之一。英國退還庚款案,在民國19年9月19日、22日,經雙方換文而確定。民國20年3月3日,再經英國國會三讀通過、英皇批准。正式轉交南京國府後,成為訓政建設的經費之一。中英庚款會依據換文規定,將退還庚款全部的三分之二(理論退還值約共7,457,698鎊),用於抗戰前後國民政府的交通建設,所挹注的項目包括:鐵道建設、航運事業、電訊事業等等。 本文主旨,係討論英國退還庚款的用途及分配情形為何?其對訓政時期交通事業的挹注有那些?各項建設在抗戰時期發揮的功效如何?這些投資對國府國力的增強作用有多大?以及說明中英庚款會對於抗戰前後中國交通事業的貢獻。

英文摘要

The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Sino-Japanese War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Nanking was extremely difficult. During 1928-1936,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xperienced a yearly deficit of 1.7 billion, 20.7% of national expenditur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boost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uld not but issue bonds by means of the Boxer Indemnity, and urged local governments and people to raise funds otherwise. Thus, the Boxer Indemnity reimburs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embark on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The return of the Boxer Indemnity was officially agreed by the two parties on the 19(superscript th) and 22(superscript nd) of September 1930, and adopted by the British Congress after three readings and later approved by the Queen. Two-thirds of the Boxer Indemnity was supposed to be returned, an amount about 7,457,698 lbs. The money was allot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roads, maritime communication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us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demnity,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time, its impacts on the anti- Japanese War,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nation's strengt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檔案
  2. 行政院檔案
  3. 交通部檔案
  4. 交通部檔案
  5. 朱家驊檔案
  6. 朱家驊檔案
  7. 交通部檔案
  8. 朱家驊檔案
  9. 導淮委員會檔案
  10. 外交部歐洲司檔案
  11. 交通部檔案
  12. 國民政府檔案
  13. 朱家驊檔案
  14. 朱家驊檔案
  15. 朱家驊檔案
  16. 外交部檔案
  17. 中國國民黨臺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編(1965)。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鐵路。臺北:臺灣鐵路局印刷廠。
  18. 中華民國交通史編纂執行小組(1991)。中華民國交通志。臺北:交通部。
  19. 王聿均合編、孫試合編(1977)。朱家驊先生言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 王開節(1956)。鐵路電信七十五週年、郵政六十週年紀念刊。臺北:交通部鐵路電信七十五週年。
  21. 吳相湘主編(1971)。粵漢鐵路株韶段通車紀念刊(民國25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2. 沈雲龍(1982)。淩鴻勛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3. 周琇環編(1992)。中英庚款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24. 侯家駒(1985)。抗戰期間我國交通建設。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1937-1945),臺北:
  25. 施志汶(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6. 孫科、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78)。二十五年來之鐵道。革命文獻,78
  27. 孫源楷。交通圈內四十年
  28. 財政科學研究所合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1992)。民國外債檔案史料。南京:檔案出版社。
  29. 張公權(1974)。抗戰前後中國鐵路建設的奮鬥。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30. 張玉法(1979)。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
  31. 陳謙平(1988)。試論抗戰以前南京國民政府的交通建設。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32. 淩竹銘(1953)。暢流半月刊。臺北:
  33. 淩鴻勛。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中國鐵路志(民國43年)。臺北:文海出版社。
  34. 淩鴻勛、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79)。中國鐵路之建設。革命文獻,78
  35. 費正清著、張理京譯(2003)。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6. 楊仲揆(1984)。中國現代化先驅-朱家驊傳。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
  37. 劉壽林編(1995)。民國職官軍表。北京:中華書局。
  38. 鄭會欣、劉冰(1988)。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述論。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39. 簡笙簧(1993)。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0. 簡笙簧(1980)。粵漢鐵路全線通車與抗戰的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