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年

并列篇名

Taiwan's Publications in the Postwar Years-1945-1949

DOI

10.7058/BAH.200503.0209

作者

蔡盛琦(Sheng-Chi Tsai)

关键词

出版史 ; 圖書出版業 ; 官書 ; 教科書 ; 翻譯圖書 ; History of Publication ; Publishing Business ;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 Textbooks ; Translations

期刊名称

國史館學術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5 / 03 / 01)

页次

209 - 2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後的臺灣,隨著政權的轉移,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歷史的變動中,圖書的出版順應著時代的趨勢,展現其不同的出版特色。為更清楚看出戰前、戰後圖書出版的轉變,本文首先談的是日治時期的圖書出版概況,然後探討戰後影響臺灣圖書出版的背景因素,分別從文化上、經濟上及政治上這三方面來看,文化上因面臨到文字語言的轉換,經濟上因印刷、造紙工業的衰退與通貨膨脹,以致民間圖書出版更加困難,在政治上經歷過二二八事件後帶來的創傷,讓知識分子開始退縮,思想言論上受到限制,此時的臺灣正面臨到一段圖書缺乏、精神空虛的文化沙漠期。 這階段所出版的圖書,其中以官方宣導品占多數,這是因為官方掌握了印刷資源,得以大量出版;而在教育環境改變下中文教科書奇缺,民間出版社機構應時應需求的出版不少教材、教科書;另一方面此時民眾對新時代充滿了期待,以介紹象徵國家圖騰的國旗、國歌與三民主義的圖書,成了建構國家民族認同的媒介;而由於語文的限制,日文創作減少,中日文對譯的圖書出版,彌補了這段時期精神的缺口。1949年以後因政府遷臺,政治環境的丕變,與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整個出版活動又有不同的發展,綜觀而言,圖書出版既受到社會變動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社會。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ublications in Taiwan immediately after World War Ⅱ-from August 1945 when Taiwan departed from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o May 1949 when the Martial Law was enforced. As Taiwan left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for a new political situation, its publications also assumed a new character. This paper started with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publications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order to contra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and post-war eras. Then it analyzed the cultural,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new circumtance for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postwar years. Culturally, there was a change in the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conomically, it was a hard time for publishers due to the economic recession then. Politically, the traumas brought by the 228 Incident drove intellectuals to stay away from sensitive political issues. This was a time when Taiwan experienced a lack of publications and became a ”cultural desert”. The publications of the new era were mostly of the propaganda type produc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had controled over the printing business, and had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textbooks in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ublic was provided with plenty of books symbolizing the totems of the national flag, the national anthem,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eople. These publications became the medium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 new government and the new ethnic group.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ublication of books in Japanese was restricted. As a result, the publishing of Chinese-Japanese books made up for the situation. After 1949 wh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not onl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d drastically but also population structure differed greatly. To meet the new situations, publications after the 1949 underwent a rather new. While they were a result of the social change, they also affected the society in development gener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臺灣民報(1945-1947)
  2. 公論報(1947-1949)
  3. 臺灣新生報(1946-1949)
  4. 中央日報(1950)
  5. 王士朝(1976)。文學圖書印刷設計之演變。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 王國璠編撰(1974)。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教館。
  7. 王鼎鈞(1959)。作品充滿鄉土色彩的臺灣作家。文星,5(2)
  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 何義麟(1997)。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10
  10.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1. 吳濁流(1988)。無花果。臺北:前衛出版社。
  12. 吳瀛濤(1960)。日據時期出版界概觀。臺北文物,8(4)
  13. 周婉窈(1995)。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2)
  14. 林海音(1959)。臺籍作家的寫作生活。文星,5(2)
  15. 河功原作、黃英哲譯(1999)。戰前臺灣的日本書籍流通(下)-以三省堂爲中心。文學臺灣,29
  16.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1982)。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中文圖書目錄-民國元年至38年。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7. 傅寶玉編(1995)。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臺灣光復五十周年特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8. 黃玉齋編(2001)。臺灣年鑑。南投:海峽學術。
  19. 黃英哲(1992)。許壽裳和臺灣(1946-48)兼論二二八前夕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0. 葉石濤(1983)。文學回憶錄。臺北:遠景。
  21. 臺灣文化協進會編(1994)。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
  22. 臺灣文化協進會編(1994)。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
  23. 臺灣文化協進會編(1994)。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
  24. 臺灣文化協進會編(1994)。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
  25. 臺灣文化協進會編(1994)。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
  26. 臺灣文化協進會編(1994)。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
  27. 臺灣省文獻會編(1997)。臺灣近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8. 臺灣省文獻會編(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文化事業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1946)。臺灣一年來之宣傳。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30.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1985)。臺灣統治綜覽。成文出版社。
  31. 蔡盛琦(2002)。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2
  32. 蕭聖雄(1992)。臺灣二二八事件的經濟和文化背景。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3. 賴澤涵合著、馬若孟合著、魏萼合著、羅珞珈譯(1993)。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件。臺北:時報文化。
  34. 薛化元編註(2002)。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臺北:國史館。
  35. 鍾肇政著、莊紫容編(2000)。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明賢(2017)。戰後臺灣的國家權力運作與再中國化(1945-1947)。修平學報,35,77-110。
  2. 蔡盛琦(2010)。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26,75-130。
  3. 何美青(2014)。日治時期書家身份與其金石書風特質。書畫藝術學刊,17,165-220。
  4. 許毓良、許毓良(2009)。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開啟:以 1945-1949 年臺灣各類型雜誌刊載的內容為例(下)。輔仁歷史學報,23,267-336。
  5. 賴慈芸(2014)。幽靈譯者與流亡文人─戰後台灣譯者生態初探。翻譯學研究集刊,17,59-91。
  6. 林果顯(2016)。「欲迎還拒」:戰後臺灣日本出版品進口管制體系的建立(1945-1972)。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5,193-250。
  7. 林慶弧(2018)。戰後初期臺灣公共圖書館的接收政策與執行(1945-1949)。修平學報,37,53-81。
  8. 王賀(2016)。「讓文獻說話」的難度─評邱各容著《臺灣圖書出版年表(1912-2010)》。書目季刊,49(4),95-100。
  9. 王惠珍(2011)。翻譯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策略─論戰後初期(1945-1949)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臺灣文學學報,19,191-230。
  10. 張思婷(2015)。翻譯與政治:論臺灣翻譯文學史。翻譯學研究集刊,19,43-68。
  11. 張毓如(2018)。聽覺寫實:台灣廣播小說敘事美學初探。臺灣文學學報,32,85-115。
  12. (2008)。教科書供應模式對戰後初期臺灣文教事業之影響(1945-1949)。臺灣學研究,6,89-108。
  13. (2014)。私立臺灣文庫的成立與營運: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臺灣文獻,65(4),16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