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日戰爭初期日本的政治變革與權力之爭(1937-1938)

并列篇名

Japan's Political Reform and Power Struggl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no-Japanese War (1937-1938)

DOI

10.7058/BAH.200609.0103

作者

蕭李居(Li-Chu Hsiao)

关键词

第一次近衛內閣 ; 戰爭體制 ; 內閣參議 ; 大本營 ; 興亞院 ; The first Konoe cabinet ; the warring mechanism ; Naikaku Sangi ; General Headquarters ; Kouain

期刊名称

國史館學術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6 / 09 / 01)

页次

103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十年來有關中日戰爭的研究,其內容水準的提升,研究的蓬勃及成果的豐碩均呈現可觀之處,但是兩岸中文著作仍多著重於中國抗戰方面的討論,因此本文嘗試由戰爭初期日本政局的角度去做分析,探討戰爭對於日本政治的影響,讓中日戰爭史的研究能夠更完備、更多元。 中日戰爭初期在日本為第一次近衛內閣時期,而近衛內閣當初成立的目的在緩和日本國內政黨與軍部的對立,然而內閣成立一個多月時卻爆發中日戰爭。面對戰爭情勢,近衛文麿宣稱要建立「舉國一致」的戰爭體制,並透過立法與政治變革來建構戰爭內閣。在政治變革方面以內閣參議、大本營及興亞院與戰爭體制關係最密切,然而這三個機構成立的經過卻不是很順利,內閣內部利用中日戰爭的機會試圖擴權,相繼出現總理大臣、軍部、外務省以及企畫院等的權力之爭。使得近衛首相的「舉國一致」戰爭體制未能達成,反而呈現日本內部的不合與第一次近衛內閣前景的堪憂。同時這三個機構也未能如預期有效推展業務,使得第一次近衛內閣建構的這個戰爭體制未能有效達到處理中日戰爭的目的。

英文摘要

Most of the studies done on Sino-Japanese War deal with Chinese issues, but this paper tries to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ar on the Japa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Shortly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Japanese had the first Konoe Fumimaro cabinet which was established to counterbalanc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country. When the war broke out, Konoe Fumimaro proposed that a warring cabinet be formed to work on the nation-wide warring mechanism by means of leg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erms of political reform, three institutions were founded: the Naikaku Sangi (Cabinet Consultation), the General Headquarters, and the Kouain (China Affairs Boar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there were power struggles among the Prime Minister, the Military Department,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Kigakuin (Planning Department). Such power struggles hinder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warring mechanism, and caused many internal conflicts and discordance.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s indeed did not function properly to attain their goal in waging the war against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对支中央機関設置問題一件:興亞院設置。日本外務省文書微縮膠卷,分類號2042.01。
  2. 支那事変。日本外務省文書微縮膠卷,分類號2042.01。
  3. 大東亞省設置関係一件。日本外務省文書微縮膠卷,分類號2042.01。
  4. 朝日新聞
  5. 支那事変。日本外務省文書微縮膠卷,分類號2042.01。
  6. 參考資料関係雑件:興亞院関係。日本外務省文書微縮膠卷,分類號2042.01。
  7. 上村伸一(1971)。日本外交史第20卷·日華事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
  8. 小林龍夫解說(1964)。現代史資料12:日中戰爭4。東京:???書房。
  9. 外交時報
  10. 內田健二編、金原左門編、古屋哲夫編(1991)。日本議會史錄。東京:第一法規出版社。
  11. 內閣制度百年史編纂委員會編(1985)。內閣制度百年史。東京:大箴省印刷局。
  12. 內閣制度百年史編纂委員會編(1985)。內閣制度百年史。東京:大箴省印刷局。
  13. 戶川猪佐武(1982)。近衛文麿と重臣たち。東京:講談社。
  14. 木戶幸一著、木戶日記研究会校訂(1987)。木戶幸一日記。東京:東京大?出版?。
  15. 加藤陽子(1987)。昭和十二年における政治力統合強化構想の展開-大本営設置と內閣制度改革。史学雜誌,8
  16. 北博昭(1994)。日中開戦。東京:中央公論社。
  17. 外務省編(1965)。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東京:原書房。
  18.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編(1981)。日本外交史辞典。東京:外交史料館。
  19. 外務省東亞局編、臼井勝美解說(1993)。外務省執務報告·東亞局。東京:???出版社。
  20. 矢次一夫(1979)。政変昭和秘史(上)-戰時下の総理大臣たち。東京:????。
  21. 矢部貞治(1986)。近衛文麿。東京:時事通信社。
  22. 石射猪太郎(1986)。外交官の一生。東京:中央公論社。
  23. 伊藤正己(1992)。憲法。東京:弘文堂。
  24. 伊藤隆解說、照沼康孝解說(1983)。続·現代史資料4:陸軍畑俊六日誌。東京:???書房。
  25. 宇垣一成著、角田順解說(1970)。宇垣一成日記。東京:???書房。
  26. 寺池淨(1938)。內閣改造の意義。改造,7
  27. 臼井勝美解說、稻葉正夫解說(1964)。現代史資料9:日中戦爭2。東京:???書房。
  28. 佐佐弘雄(1937)。戦時內閣論。改造,11
  29. 尾崎秀実(1938)。長期戦下の諸問題。中央公論,6
  30. 李君山(2005)。抗戰史的研究回顧與前瞻。《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六十週年紀念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
  31. 李炯喆(1987)。軍部の昭和史(上)-合法的·間接支配への道。東京:日本放送出版社。
  32. 李哲文(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33. 每日新聞社編、張效林譯(1986)。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北京:群眾出版社。
  34. 角田順編(1984)。石原莞爾資料:國防論策編。東京:原書房。
  35.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1974)。大本営海軍部(1)昭和十一年五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
  36.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1975)。支那事変陸軍作戰(l)昭和十三年一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
  37.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1972)。大本営海軍部(4)昭和十七年八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
  38.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1975)。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l)開戰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
  39. 東亞同文会編(1938)。新支那現勢要覽。東京:東亞同文?。
  40. 東亞同文会編(1940)。(第二回)新支那現勢要覽。東京:東亞同文?。
  41. 近衛文麿(1946)。平和への努力。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
  42. 重光葵(1952)。昭和の動乱。東京:中央公論社。
  43. 風見章(1982)。近衛內閣。東京:中央公論社。
  44. 原田熊雄(1951)。西園寺公と政局。東京:岩波書店。
  45. 酒井三郎(1992)。昭和研究会。東京:中央公論社。
  46. 馬場明(1983)。日中関係と外政機構の研究-大正·昭和期。東京:原書房。
  47. 崛場一雄(1962)。支那事変戦爭指導史。東京:時事通信社。
  48. 陳鵬仁編(1994)。近代日本政軍外交人員職名錄。臺北:國史館。
  49. 森松俊夫(1980)。大本營。東京:教育社。
  50. 種村佐孝(1981)。大本営機密日誌。東京:芙蓉書房。
  51. 劉鳳翰(1995)。抗戰史研究與回顧。近代中國,108
  52. 稻葉正夫解說(1985)。現代史資料37:大本営。東京:???書房。
  53. 藤田嗣雄(1948)。明治憲法論-舊憲法から新憲法へ。東京:朝倉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