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六朝志怪小說「化胡」故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Hua Hu' (Changing into a Barbarian) Motif of the Six-Dynasties Occult Tales

DOI

10.6999/DHJCS.200302.0045

作者

謝明勳(Ming-Hsun Hsieh)

关键词

六朝志怪 ; 小說 ; 變化 ; 審美 ; 胡漢融合 ; 門閥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03 / 02 / 01)

页次

45 - 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愚人們往往認為,智慧的事或是他自身無法接受者為不實,可是當仔細研究這些事件時,便會發現它不僅可能,而且現實。(阿普留斯《變形記》第一章語) 六朝志怪小說之所以能夠吸引住歷代讀者注目的眼光,成為文學作品中的重要一環,往往是由於其事之「怪異」情節與「神奇」描述,然故事之真實底蘊究竟為何,卻呈現出言之者眾且言者殊異之眾聲喧嘩情況。其中,描述到某人經過某種「特殊的」歷程之後,自身「形體」產生巨大「變化」,而與原本之形體在「外觀」上迥然或異,一身由兩種不同「種族」形體合成,這類涉及「胡」、「漢」形體結合的故事形態,將之稱為「化胡」故事。本文分別從「審美觀點」、「胡漢融合」、「門閥觀念」等面向,試圖釐清該類故事之真實意義,期能將作者的隱微之義予以彰顯,賦予其事應有之社會意義。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1)。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 (1998)。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3. (1985)。陳寅恪先生全集,冊二。台北:里仁書局。
  4. (1992)。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
  5. (1985)。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
  6. 舊唐書卷104及新唐書
  7. (1983)。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冊四。台北:
  8. (1985)。南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
  9. (1979)。四庫全書總目,「搜神記」條。台北:藝文印書館,5版。
  10. (1982)。陳寅恪先生文集,冊一,寒柳堂集。台北:里仁書局。
  11. (1985)。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台北:帛書出版社。
  12. (1987)。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3. 宋趙彥衛(1996)。雲麗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14. 王能□(1992)。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5. 王溢嘉(1996)。命運的奧義。台北:野鵝出版社。
  16. 宋人洪(1985)。夷堅丙志。台北:明文書局。
  17. 李劍國(1987)。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8. 沈約(1984)。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19. 汪紹楹校注(1982)。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
  20. 拙文(1999)。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台北:里仁書局。
  21. 唐長孺(2000)。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2. 浦起龍釋、白玉崢校點(1978)。史通通釋。台北:藝文印書館。
  23. 馬良懷(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
  25.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第五章第一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6. 曹聚仁(1986)。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三聯書店。
  27. 陳文新(1997)。六朝小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8. 陳寅恪(1981)。清華學報。台北:里仁書局。
  29.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
  30. 葉慶炳(1985)。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31. 嘗標舉。古小說鉤沉
  32. 齊益壽(1985)。桃花源記並詩管窺。台大中文學報
  33. 鄭晚晴輯注(1988)。幽明錄,卷四,「易腳」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4. 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賴素玫(2020)。兆示與應驗:論夢兆類故事的敘事模式與應驗心理-以《太平廣記》「夢」類故事為主。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4(1),45-67。
  2. 謝明勳(2008)。臺灣地區近三十年(自1980年起)六朝志怪小說研究策略之省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2,241-258。
  3. 謝明勳輯錄(2004)。近五十年來臺彎地區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著目錄。東華漢學,2,29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