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

并列篇名

The Application of Tetemic Theor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Myth: As Examplified by Sympathetic Birth and Metamorphoses

DOI

10.6999/DHJCS.200405.0001

作者

鍾宗憲(Chung-Hsien Chung)

关键词

圖騰 ; 中國神話 ; 感生 ; 變形 ; 比較文化 ; totem ; Chinese mytholoy ; sympathetic ; birth ; metamorphosis ; comparative culture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04 / 05 / 01)

页次

1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因「圖騰」(totem)觀念所派生出來的各種與圖騰相關的理論,在西方學術研究中自有其背景與依據。從比較文化的角度視之,以圖騰理論研究中國神話確實不失為一具有價值之途徑。但是如果將圖騰理論過度引申或加以誤解,則恐怕會有千里之謬。本文由圖騰理論的引進與中國神話研究的緣起入手,以中國古典神話中的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作為主要討論範疇,反省圖騰理論與中國神話詮釋之間的關係。本文的主要目的,並非否定圖騰理論的價值,而是從神話詮釋的角度,認為目前以圖騰理論研究中國古典神話,確實缺乏一些合適的條件,尤其是缺乏許多相關的資料來作為佐證,因此在運用圖騰理論的時機與態度上,還需要保留再思考的空間。

英文摘要

The various theories developed from the concept of totemism are well grounded in Western studies of myth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cultural comparison, the applicatioin of a group of totemic theories on certain Chinese myth indeed provides valuable methodology. However, the over-application, even misunderstanding, of totemic theories may exist and cause great fallac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otemic theories into the study of Chinese mythology with foci on sympathetic birth and metamorphoses, and therefor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emic theori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mytholog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not to negate the value of totemic theories, but to point out that, in order to interpret Chinese myth with those theories, we still need more supporting materials. Therefore, the timing should be reconsidered, and the attitude should be be more reserv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71)。印第安旅行記。London:Rabson and Others。
  2. □長□(1979)。中國上古圖騰制度探賾。臺北:
  3. M.耶律亞德、楊儒寶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 大林太良。神話學入門
  5. 大林太良、林相泰譯、賈福水譯(1929)。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6. 孔穎達(1971)。禮記正義。臺北:廣文書局。
  7. 文崇一(196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臺北:
  8. 王大有、王双有(1998)。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9. 王孝廉(1987)。中國的神州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0. 王孝廉(1992)。中國的神州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1.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
  12. 王孝廉(1987)。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3. 白川靜、王孝廉譯(1983)。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
  14.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15. 印順(1991)。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
  16. 朱立元主編(2001)。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佛洛伊德、楊庸一譯(1975)。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
  18.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
  19. 何星亮(1992)。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何星亮(1993)。龍族的圖騰。臺北:臺灣的中華書局。
  21. 何星亮譯(1993)。A. E. 海通:《圖騰崇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2. 何琳儀(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3. 宋光宇編譯(1977)。人類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4. 李安長譯(1986)。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下編。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25. 李零(2002)。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6. 李學勤(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7. 李學勤(1946)。圖說中國圖騰·序
  28. 李豐楙(1994)。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
  29. 林惠祥(1934)。文化人類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0. 武利華(2001)。徐州漢書像石。北京:線裝書局。
  31. 芮克里夫·布朗、夏建中譯(1991)。社會人類學方法。臺北:久大文化公司、桂冠圖書公司聯合出版。
  32. 芮逸夫(1938)。人類學集刊
  33. 洪與祖、蔣驥(1984)。山帶閣註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
  34. 孫作雲(1966)。開封師範學院學報。北京:中華書局。
  35. 孫家驥(1959)。台灣風物。臺北:
  36. 孫覺伯編、袁謇正編(1994)。聞一多全集,第3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37. 徐志平(1994)。人化異類。臺北:台大中文學報。
  38. 恩特斯·卡西爾、黃龍保譯、周振選譯、柯禮文校(1992)。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 浦忠成(1995)。花蓮師院學報。花蓮:花蓮師院。
  41. 袁柯(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42. 袁珂(1987)。中國神話傳說·導言·從狹義的神話到廣義的神話。臺北:駱駝出版社。
  43. 馬承源(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馬昌儀(1994)。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45. 馬昌儀編(1994)。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46. 康殷(1990)。古文字形發微。北京:北京出版社。
  47. 康韻梅(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8. 梁啟超(1902)。新民叢報
  49. 陳勤建(1996)。中國烏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
  50. 鹿憶鹿(2002)。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爲中心。臺北:里仁書局。
  51. 彭林(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2. 曾松友(1966)。中國原始社會之探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3. 楊寬(1987)。古史辨,第七冊上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翻印。
  54. 楊堃。A. E. 海通:《圖騰崇拜》
  55. 裘錫圭(2002)。經學今詮三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6. 廖名春(2004)。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57. 劉信芳(2003)。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58. 劉城淮(1988)。中國上古神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9. 劉魁立、馬昌儀編、程薔編(1987)。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60. 劉錫誠(2002)。今晚報(2002/07/09)。北京:
  61. 樂蘅軍(1984)。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62. 潘嘯龍(2001)。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合肥:安徽師範大學。
  63. 蔡源煌(198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典雅出版社。
  64. 鄭啟耀(1952)。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
  65. 蕭兵(1989)。中國文化的精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66. 蕭兵(1991)。黑馬。臺北:時代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67. 濮茅左(2002)。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68. 鍾宗□(1966)。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
  69. 瀧川龜太郎、司馬遷原著(198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李佩蓉(2017)。妙解連環-李漁《十二樓》的情/禮衝突新解。興大人文學報,59,65-94。
  2. 王千宜(2012)。獬豸傳說的源起與流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1-15。
  3. 吳安清(2007)。《詩經•生民》感生及棄子故事重探。興大中文學報,22,73-95。
  4. (2012)。《山海經》中人面蛇身的神聖書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1,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