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賀貽孫《騷筏》述評

并列篇名

The Critique of Sao-fa by Heh Yie Suen

DOI

10.6999/DHJCS.200405.0131

作者

許又方(Yu-Fang Hsu)

关键词

賀貽孫 ; 騷筏 ; 詩筏 ; 竟陵派 ; 楚辭 ; Heh Yie Suen ; Sao-fa ; Shi-fa ; Jing-ling School ; Ch'ü-chi a collection of poems complied by Liu Hsiang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04 / 05 / 01)

页次

131 - 1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賀貽孫的《騷筏》主要評論屈原及宋玉的作品,與他的另一詩學著作《詩筏》相互發明,實為研究賀氏文學理念與晚明文學批評的重要資料。惜國內對《騷筏》的詳細論評始終闕如,僅內地有零星論文略略提及,亟待學者研究補充。故本文擬細讀《騷筏》,歸納其批評觀點,闡發其文學理念,並以己意略作評論。論述的重點將包括:一、《騷筏》的批評體例;二、《騷筏》所呈顯的批評觀念,區分:「作品與作品」、「作品與作者」及「作品與讀者」等層面略加探討。間並引《詩筏》及賀氏其他著作之論述互證,略申其與晚明竟陵派的文學淵源,期對賀貽孫的文學理念及其時代意義能有更完整的理解。

英文摘要

Sao-fa(騷筏) of Heh Yie Suen(賀貽孫 1605-1688, an important poem critic in the transition between Ming and Qing) mainly criticized the works of Ch'ü Yüan(屈原) and Song Yuh(宋玉). It was done at the same time as his other work Shi-fa(詩筏). Sao-fa and Shi-fa are truly th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ying Heh's literary ideology and the late-Ming Dynasty's literary criticism. However, it is incomprehensible that in Taiwan we do not see any detailed critique about Sao-fa. It has merely been referred to in a few papers. This book really awaits scholars to study and ameliorate.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closely study Sao-fa and conclude its points of criticism in order to manifest its literary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by including my personal points of view, I will comment a bit about Sao-fa and its author. In the description the focuses are 1) Sao-fa's style of criticism; 2) the literary critical points shown in Sao-fa,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work and work, work and the author,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s.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levels are discussed briefly. Throughout the paper Shi-fa and Heh's other works are also used to reflect on Sao-fa as a way to refer to Heh's literary history with Late-ming Dynasty's Jing-ling School(竟陵派). Hopefully this paper will give the readers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to Heh's literary ideology and his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and I am sure that Sao-fa is critic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y of M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清詩話續編
  2. 騷筏
  3. 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4. 續修四庫全書
  5. 離騷·橘頌
  6. 騷筏·九辨·第九辨
  7. (1992)。論重文現象與屈宋作品年代考釋。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 水田居文集,卷三
  9. (1996)。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10. 騷筏·橘頌
  11. (1995)。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騷筏·卜居
  13. 骚筏
  14. 新校本史記三家集註
  15. (2000)。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6. (1992)。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2002)。九江師專學報
  18. 離騷·山鬼
  19. (1990)。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 水田居文集,卷五
  21. 〈葉社制義序〉《水田居文集》,卷三
  22. 離騷·離騷
  23. (1973)。詩藪·內編·古體上。臺北:廣文書局。
  24. 續修四庫全書
  25. 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
  26. (1985)。清詩話續編,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清詩話續篇
  28. 騷筏·湘夫人
  29. (198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李賀詩注
  31.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8冊
  32. (2003)。閱讀邊緣:明晚竟陵派的文學閱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討會
  33. (1983)。四庫全書·文章辨體□選,集部第14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中國楚辭學史·遼金元明
  35. 宋吳子良(1985)。叢書集成初編,第三二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36. 清王之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
  37. 清王琦輯注(1991)。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
  38. 清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文苑傳
  39. 清王鍾翰點校(1987)。清史列傳·文苑傳。北京:中華書局。
  40. 清姚文燮。李賀詩注
  41. 清胡文英、嚴靈峰(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42. 清徐世昌(1985)。清儒學案小傳。臺北:明文書局。
  43. 清劉永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9冊
  44. Jonathan Culler(1997).Lilerature Theory.N. Y:Oxford Univ. Press..
  45. 卜松山(1993)。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46. 小尾郊一、邵毅平譯(1989)。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五延海(1994)。遼寧大學學報
  48. 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9. 艾柯著、黃寤蘭譯(2000)。悠遊小說林。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50. 何寄澎(1995)。臺大中文學報
  51. 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52. 李中華(1996)。楚辭學史。湖北:武漢出版社。
  53. 李家樹(1990)。詩經的歷史公案·漢宋詩說異同比較。臺北:大安出版社。
  54. 李陳玉。《楚辭箋註》續修四庫全書,第1302冊集部「楚辭類」)
  55. 周威兵(2002)。二○○○年屈原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56. 周拱辰。續修四庫全書,第1302冊集部
  57. 松浦友久、孫昌武、鄭天剛譯(1990)。中國詩歌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8. 茅坤曾編(2002)。茅鹿門文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唯貽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8冊
  60. 張正體(1991)。楚辭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許又方(2002)。華東人文學報
  62. 許又方(2002)。第七屆清代學術會議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
  63. 許慎原著、段玉裁注(1984)。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64. 陳本禮(1818)。屈辭精義
  65. 陳國球(1987)。司穿圓《詩品》。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
  66. 陳曦鐘輯校(198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7. 陸時雍(2002)。續修四庫全書,1301冊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賀貽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8冊
  69. 賀貽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72冊
  70. 馮鎮巒(1986)。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1. 黃文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01冊集部「楚辭類」
  72. 黃文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01冊集部
  73. 楊玉成。閱讀邊緣:晚明竟陵派的文學閱讀
  74. 楊玉成。劉辰翁:閱讀專家
  75. 楊玉成。閱讀邊緣:明晚竟陵派的文學閱讀
  76. 楊玉成(1999)。國文學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77. 楊牧(2001)。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店。
  78. 楊家駱主編(1983)。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卷八十四。臺北:鼎文書局。
  79. 董洪利、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1998)。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第一冊。北京:北京大學。
  80. 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81. 劉德清。賀貽孫與《激書》
  82. 鄭坦(1979)。申論楚辭九歌二招之存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3. 錢澄之(1991)。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
  84. 錢澄之(1693)。莊屈合詁
  85. 譚元春。《新刻譚友夏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1冊
  86. 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第八十八函《八史經籍志》
  87. 饒宗頣(1956)。楚辭書錄。香港:東南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志信(2023)。從文章學文化論賀貽孫的文論、文章與詩、騷評述。東華漢學,37,1-47。
  2. 廖棟樑(2007)。「文」的譜系:論晚明清初學者對屈辭藝術性的認識。淡江中文學報,17,12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