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當代〈聲無哀樂論〉研究的三種論點商榷

并列篇名

Three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Wusheng-ai-yü e-luen Reconsidered

DOI

10.6999/DHJCS.200505.0089

作者

吳冠宏(Kun-Hung Wu)

关键词

嵇康 ; 躁靜 ; 情緒 ; 名理 ; 玄理 ; Jikang ; zaojing unsettled quietude ; emotion ; mingli ; xüanli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05 / 05 / 01)

页次

89 - 1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就當代研究〈聲無哀樂論〉的三種論點:(一)「聲、音、樂的辨名分判」、(二)「各師其解的接受美學」、(三)「躁靜情緒說」,一一提出來予以檢討:(一)透過「樂→音→聲」之探源返本以展現道家自然的理解向度,來解構〈樂記〉「聲→音→樂」人文演進的發展型態,指出〈聲〉文實有超越「名理」的「玄理」性格,以免在當今著重辨名分判的學術要求下持續以「聲」、「音」、「樂」的釐清作為理解〈聲〉文立場的進路。(二)反省當代以「各師其解」附會為流行之接受美學的現象,認為這種意見不僅有過度詮釋之嫌,其僅及「聞樂」的層次也易遮蔽了〈聲〉文「聽樂」的審美理境。(三)以「躁靜」為「情緒」,乃立足於當代之情感美學的視域而來,然而這種說法卻使嵇康藉「躁靜」以「氣」通「道」而玄化於至和之理境的深義無法彰顯。本文不僅溯及諸家立說之淵源,以分判其詮釋得失,也試圖藉此商榷重新釐清〈聲〉文的旨趣與定位。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ree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Wusheng-aiyü e-luen: (1) distinguishing between xeng (vocalization), yin (sound), yue (music); (2) all-inclusive receptive aesthetics; (3) on zaojing (unsettled quietude) and qingxü (emotion). Firstly, by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from y u through yin to xeng, this study will lay bare Taoist way of 'grasping' and deconstruct the humanistic evolution from xeng through yin to yu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shengwen (listening to a text) outweighs mingli (comprehending), which involves xuangli and cautions against continuing such studies that center aroun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xeng, yin, and yüe. Secondly, this paper reflects on receptive aesthetics, which accepts all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Such an approach can be accused of over-interpretation; besides, it seems to stop on the level of wenyüe (hearing about the music), not reaching the level of tingyüe (listening to music). Thirdly, this study re-examines the concepts of zaojing (unsettled quietude) and qingx Li (emotion), which are rooted in contemporary affective aesthetics. Such a trend of study mystifies Jikang's concept of zaojing leading to Dao through qi and thus blurs its profound meaning. This paper will evaluate these approaches and attempt to clarify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shengwen (listening to a tex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蕭振邦(2003)。嵇康〈聲無哀樂論〉探究-兼解牟宗三疏。鵝湖學誌,三十一,12-13。
    連結:
  2. (1984)。魏晉思想·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台北:里仁書局。
  3. 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第四章
  4. (1984)。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5. (1981)。關於「聲無哀樂論」評價問題-兼論稿康的音樂美學思想。學術月刊,十二,46。
  6. (1999)。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7. (1991)。中國音樂美學史。台北:藍燈文化。
  8.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
  9. 于培杰(2003)。評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濰坊學院學報,3(3),92。
  10. 王先謙(1982)。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
  11. 王弼、樓字烈校釋(1983)。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12. 朱明基(1999)。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探索
  13. 何雅淑(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暨南大學中文所。
  14. 吳甿。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七)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月刊,十一(四),51。
  15. 吳冠宏(2001)。鍾情與玄智的交會-以三層聲情關係重構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義涵再探。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
  16. 李欣复、嵫冉。愈辨愈明真理在-《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討論會紀略
  17. 李澤厚主編、劉綱紀主編(1987)。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
  18. 李曙明(1988)。嵇康的“和聲”觀念。民族民間音樂,一,6。
  19. 林朝成(199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大哲研所。
  20. 金元浦著(1997)。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21. 孫維權、嵫冉。<聲無哀樂論〉新解〉、〈對稿康音樂思想的再認識〉。〈愈辨愈明真理在-《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討論會紀略
  22. 張少康(1991)。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其在中國文藝思想上的意義。中外文學,二十(一),31。
  23. 嵫冉(1985)。愈辨愈明真理在-《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討論會紀略。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三,8。
  24. 楊家駱主編(1977)。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上。台北:鼎文書局。
  25. 楊家駱主編(1991)。准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
  26. 潘傳(2003)。主客互動普和聲-從《聲無哀樂論》看嵇康的音樂欣賞理論。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8)
  27. 錢鍾書。《管錐集》(蘭馨室書齋)
  28.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29. 戴璉璋(2002)。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中國文哲專刊)
被引用次数
  1. 郭哲佑(2013)。魏晉玄學中的物我關係試探。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35,59-96。
  2. 李華偉(2023)。走入自然:嵇康與他的太和之思。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3,143-188。
  3. 李美燕(2022)。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當代儒學研究,33,101-148。
  4. 林凱(2021)。〈聲無哀樂論〉的文篇結構和演進邏輯。鵝湖月刊,557,13-31。
  5. 林凱(2021)。樂象理論語境中的〈聲無哀樂論〉。清華學報,51(4),679-706。
  6. 謝旻倫(2016)。嵇康〈聲無哀樂論〉之核心理論再議。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2,175-198。
  7. 顏學誠(2018)。秦客聽到什麼?〈聲無哀樂論〉中認識他者的身體技藝。清華學報,48(1),1-29。
  8. 張政偉(2012)。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4,31-48。
  9. (2013)。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論嵇康〈聲無哀樂論〉之音樂思想與倫理關懷。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4,19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