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方苞學問的轉折與形成

并列篇名

Turnoff and Formation of Fang Bao's Thought

DOI

10.6999/DHJCS.200609.0001

作者

丁亞傑(Ya-Chieh Ting)

关键词

方苞 ; 經世 ; 朱子 ; 禮學 ; Fang Bao ; Manage society ; Zhu Zi ; Ritual thought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06 / 09 / 01)

页次

1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綜觀方苞一生,康熙三十年之前究心詞章,康熙三十年折入朱學,康熙五十年潛研三禮,這是融合文學、理學與經學的過程。對方苞而言,從文學、理學到經學,只是治學對象的選擇,抑或學問的轉折?研究此一系列問題,可從傳記情境探索,每個人終其一生以其獨特的興趣、動機、欲求、期望、宗教、意識型態等觀點,解釋其所接觸的世界,且試圖改變這個世界。方苞以經生自命,但後世少論其經學,所注目者仍是其詞章之學。方苞的經世文論,從作者而論,學習的對象是實用知識,自我的定位是學者;從作品而論,重視文章功能,以日常生活所需為文章的內容;從讀者而論,以實用經驗取代審美經驗。這些都形成了文學主體的消失。方苞選擇朱子之學,是從晚明諸遺老心性之學的內在世界,返回到經世之學的外在世界,這一關鍵就是禮,借禮以重建合理的社會。所以可說方苞學問的規模,其後有一定的邏輯推導而成,僅以文士視之,並不能見方苞治學之全。

英文摘要

In summary of whole life of Fang Bao, he studied literature before Kang Xi thirty year. He changed to Zhu Zi's learning after Kang Xi thirty year. In Kang Xi fifty year, he studied Three Ceremony. This was a process of integrating literature, Ceremony thought and classics thought. From standing point of Fang Bao, what's the nature of changing process? Was it a choice of research topics, or a turnoff of his personal learn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topics, we could discover from the situation of biography. Everybody explained the world and changed it with his unique interest, motive, desire, expectation, religion, and ideology in his whole life. Fang ]3ao devoted himself to classics, and descendant seldom discuss his classics learning but focus on his literature. Fang Bao's writings about managing society, from the dimension of author, learning object wa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social position was a scholar. From the dimension of writing, outweighe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necessity of everyday life was the content of literature. From the dimension of reader, practical experiences replace aesthetic experience. Above of all, ontology of literature disappeared. Fang Bao chose Zhu Zi's learning. The choice was a turnoff from inner world of nature of man in time of later Ming dynasty's several scholars to the outer world of managing society. The key point was Ritual. From inner world of nature of human in time of later Ming dynasty to outer world of managing society, Fang Bao reconstructed reasonable society with Ritual. So we could say that the skeleton of Fang Bao's learning was deduced with reasonable logic. If we treated him as a scholar merely, it would not see the whole entity of Fang Bao's though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方苞集·與呂宗華書,卷6
  2. 方苞集·集外文·傳信錄序,卷4
  3. 方苞集·學案序,卷4
  4. 方苞集·王大來墓誌銘,卷10
  5. 方苞集·劉北固哀辭,卷16
  6. 方苞集·書韓退之學生代齋郎議後,卷5
  7.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二·春秋傳,卷27
  8.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四·春秋通論,卷29
  9. (1982)。清人文集別錄·望溪先生文集,卷4。臺北:明文書局。
  10. (1994)。清儒學案新編,第2卷。濟南:齊魯書社。
  11. 方苞集·答申謙居書,卷6
  12. 方苞集·儲禮執文稿序,卷4
  13. 方苞集·徐詒孫哀辭,卷16
  14. 方苞集·杜茶村先生墓碣,卷13
  15. 方苞集·大父馬漢府君墓誌銘,卷17
  16. 方苞集·左華露遺文序,卷4
  17. (1995)。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二十六·望溪集,卷173。北京:中華書局。
  18. 方苞集·集外文·徐司空詩集序,卷4
  19.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二·儀禮析疑,卷20
  20. (1981)。望溪先生年譜·附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方苞集·楊黃在時文序,卷4
  22.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一·春秋尊王發微,卷26
  23. 方苞集·集外文•書高素侯先生手札後二則,卷4
  24. (1970)。孫夏峰先生語錄。臺北:廣文書局。
  25. (1995)。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八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方苞集·重建陽明祠堂記,卷14
  27. (1983)。清代思想史,第三章。臺北:廣文書局。
  28. 方苞集·四君子傳,卷8
  29. 方苞集·台拱岡墓碣,卷17
  30. (1965)。清朝文獻通考·王禮考一,卷125。臺北:新興書局。
  31. 方苞集·杜蒼略先生墓誌銘,卷10
  32. 方苞集·集外文·朱字綠文稿序,卷4
  33. 方苞集·田間先生墓表,卷12
  34. 方苞集·集外文•何景桓遺文序,卷4
  35. (1990)。方望溪遺集·與某書。合肥:黃山書社。
  36. 明儒學案,卷32
  37. 皇清奏議,第一函,卷9
  38. 方苞集·集外文·禮闈示貢士,卷8
  39. 方苞集·送官庶常覲省序,卷7
  40. (1977)。雕菰樓集·良知論,卷8。臺北:鼎文書局。
  41. 清王懋竑(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六八冊:白田草堂存稿·卷首。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42. 清梁章鉅撰、陳居淵校點(2001)。制義叢話/試律叢話,合刊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3. 王先謙(1963)。東華續錄·乾隆朝·元年,卷1。臺北:文海出版社。
  44. 王運熙編(1999)。清代文論選(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5. 王樹民編校(1986)。戴名世集·方舟傳,卷7。北京:中華書局。
  46. 全祖望、朱鑄禹集注(2000)。全祖望集彙校集注,卷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早川、柳之元譯(1975)。語言與人生。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48. 早川、柳之元譯(1975)。語言與人生。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49. 早川、柳之元譯(1975)。語言與人生。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50. 吳孟復(1992)。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1. 沈兼士(1986)。中國考試制度史,第九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汪小洋、孔慶茂(2005)。科舉文體研究,第八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53. 孟醒仁(2002)。桐城派三祖年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54. 岡田武彥撰、吳光譯(2000)。王陽明與明宋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林存陽(2002)。清初三禮學,第五章。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6.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第一章
  57. 林保淳(1991)。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第一章。臺北:文津出版社。
  58. 林國標(2004)。清初朱子學研究一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第三章。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59. 侯家駒(1987)。周禮研究,第六章。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0. 侯家駒、楊向奎(1987)。周禮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1. 夏瑰奇校點(2005)。黃宗羲全集:第六冊:宋元學案,卷92。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2. 孫詒讓撰、王文錦點校(1987)。周禮正義·地官·載師,卷24。北京:中華書局。
  63. 島田虔次撰、甘方萍譯(2005)。中國近代思惟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64. 島田虔次撰、蔣國保譯(1986)。朱子學與陽明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5. 徐洪興編校(1998)。漢學師承記(外二種)。北京:三聯書店。
  66. 徐洪興編校(1998)。漢學師承記(外二種)。北京:三聯書店。
  67. 徐洪興編校(1998)。漢學師承記(外二種),卷7。北京:三聯書店。
  68. 徐洪興編校(1998)。漢學師承記(外二種),卷5。北京:三聯書店。
  69. 徐復觀(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清代漢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70. 袁枚、王運熙編。清代文論選(下)
  71. 高岸、黃志祥、劉德鴻、林慶彰編、蔣秋華編(2005)。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研究叢刊八:通志堂經解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2. 商衍鎏(2004)。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第七章。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73. 張汝倫(1988)。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第二章。臺北:谷風出版社。
  74. 張岱年主編(1995)。戴震全書,之三十二。合肥:黃山書社。
  75. 張高評(2002)。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6. 張壽(1994)。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第一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7. 張壽安(2001)。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第一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8. 許福吉。義法與經世:方苞及其文學研究,第五章
  79. 許福吉(2001)。義法與經世:方苞及其文學研究,第三章。上海:學林出版社。
  80. 陳文和點校/主編(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九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81. 陳祖武(1988)。論康熙的儒學觀。孔子研究,3,63-69。
  82. 陳登原(2000)。國史舊聞·明俗儒迂愚。北京:中華書局。
  83. 陳瑞(1996)。明代中後期社會生活中越禮逾制現象探析。安徽史學,2,29-31。
  84. 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卷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5. 湯斌編(1966)。孫夏峰先生年譜·順治十七年庚子七十七歲條,卷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6. 舒茲、盧嵐蘭譯。第一章〈人類行動的常識詮釋與科學詮釋>。舒茲論文集第一冊
  87. 黃宗羲、夏瑰奇校點。黃宗羲全集,第七冊:明儒學案,卷12
  88. 楊向奎(1988)。論方苞之經學與理學。孔子研究,3,70-75。
  89. 葛兆光(2003)。中國思想史,第二卷,第二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90. 劉季高校點(1983)。方苞集·兄百川墓誌銘,卷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1. 劉昌元(1987)。西方美學導論,第七章。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2. 劉若愚撰、杜國清譯(1985)。中國文學理論,第一章。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3. 劉聲木撰、徐天祥點校(1989)。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卷2。合肥:黃山書社。
  94. 劉聲木撰、劉篤齡點校(1998)。萇楚齋隨筆,卷6。北京:中華書局。
  95. 蔡英俊撰、酈稚牛譯(1989)。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6. 錢穆(199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97. 顧炎武撰、徐文珊點校(1979)。原抄本日知錄·流品。臺北:臺灣明倫書局。
  98. 顧炎武撰、華忱之點校(1983)。亭林詩文集·文集·儀禮鄭注句讀序,卷2。北京:中華書局。
  99. 龔鵬程(2001)。年報:2000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100. 龔鵬程(1994)。晚明思潮,第一章。臺北:里仁書局。
  101. 龔鵬程(1998)。飲食男女生活美學,第二章。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102. 龔鵬程(2003)。文學散步,第十二章。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3. 龔鵬程(2003)。文學散步,第十三章。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丁亞傑(2008)。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5,37-82。
  2. 王基倫(2012)。《春秋》筆法與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的古文創作。國文學報,51,2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