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老子》“搏之不得”辨正

并列篇名

A Piece of Correction on "Bo Zhi Bu De (搏之不得)" in Lao Zi (《老子》)

DOI

10.6999/DHJCS.200712.0001

作者

王曦(Xi Wang)

关键词

老子 ; 搏 ; 摶 ; (扌民曰) ; 辨正 ; Lao Zi老子 ; bo搏 ; tuan摶 ; min(扌民曰) ; correction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7 / 12 / 01)

页次

1 - 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老子•道經》十四章中「搏之不得」之「搏」在各家傳本和出土文獻中大致有三種異文:或作「搏」,或作「摶」,或作「」。1本文先從語境詞義分析出發,證明該處動詞無論是「搏」、「摶」、「(扌民曰)」,都應該是不表結果的觸摸義;再根據訓詁學原理,盡可能全面地考察了三者在辭書及前人故訓中的各個義項,發現只有「(扌民曰)」具有不表結果的觸摸義,與該文語境相符。因此,該句當依帛書《老子》甲、乙本,辨正為「(扌民曰)之不得」。文章最後探討了致誤的原因。

英文摘要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editions about the sentence 「Bo zhi bu de (搏之不得)」 of Lao Zi (《老子》):「bo(搏)」 in the edition of Wang Bi (王弼), 「tuan (摶)」 in the edition of Heshanggong (河上公), 「min (扌民曰)」 in the edition of silk book (帛書) Lao Zi. Based on the sufficient context analysis,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verb in the sentence is touch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their different font styles. After having reviewed the meanings of the three verbs, we can draw a credible conclusion that the verb of 「min(扌民曰)」 is the only just one. In the last chapter, we analyse the reasons leaded to the mistak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呂祖謙(1983)。四部叢刊,二編第六冊,卷二。上海:商務印書館。
  2. 宋李昉(1983)。四部叢刊,三編第四三冊,卷三五五。上海:商務印書館。
  3. 宋蘇轍(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周管子撰、唐房玄齡注(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729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明焦竑(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6. 東漢許慎(196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7.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8.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9.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第二冊
  10.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四部精要·十三經注疏,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1993)。四部精要·十三經注疏,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唐慧琳(1993)。字典匯編,20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3. 晉杜預(1977)。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清王念孫(1983)。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
  16. 清易順鼎(1884)。寶瓠齋雜俎本,之四
  17. 清俞樾(1954)。諸子平議。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段玉裁(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清鄭玄注、唐孔穎達疏(1993)。四部精要·十三經注疏,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隋陸德明(1985)。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魏王弼(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
  22. 王明(1984)。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3. 王弼注本。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1055冊
  24. 朱謙之(1984)。老子校釋(新1版)。北京:中華書局。
  25. 帛書(1993)。老子。古漢語研究,3,30。
  26. 金春峰(1983)。中國哲學,第九輯。上海:三聯書店。
  27.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6)。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
  28.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
  29. 馬敘倫(1974)。老子校詁。北京:中華書局。
  30. 高明(1996)。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1. 張松如(1981)。老子校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2. 郭在貽(2002)。郭在貽文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
  33. 郭在貽(2002)。郭在貽文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
  34. 楊伯峻(1979)。列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5. 蔣錫昌(1988)。老子校詁。成都:成都古籍書店。
  36. 蔣錫昌。老子校詁
  37. 盧育三(1987)。老子釋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許漢祥(2022)。氣化宇宙創生下的空間展演—再讀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淡江中文學報,47,211-244。
  2. (2013)。摹仿‧複本‧寫生適興:溥心畬繪畫藝術之淺析。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4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