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斷欲成仙與因愛毀道-論唐傳奇〈杜子春〉的試煉之旅

并列篇名

Abandoning Desire to be Divine, Abrogating the Proper Way for Love's Sake-Discussion of the Journey of Trials in Tang Legend Du Zi Chun

DOI

10.6999/DHJCS.200712.0157

作者

賴芳伶(Fang-Ling Lai)

关键词

唐人小說 ; 杜子春 ; 佛道思想 ; 試煉主題 ; Tang Legends ; Du Zi Chun ; Buddhism and Taoism ; Theme of Trials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7 / 12 / 01)

页次

157 - 1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杜子春〉乃唐傳奇名篇,歷來論者多有獨到見解,或以心理分析論述作者對佛教〈烈士池〉故事的精彩改寫,指出「母子之愛」與「人間意志」乃是全篇主題所在;或以〈杜子春〉類比「浮士德」,提問:人生在世那一種生活最是切要?指出回歸「良知」乃是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支撐點。或視〈杜子春〉文中一切修仙煉丹、作法施術的記述,皆為突顯人倫親情,進而否棄所有潛心修道的可能。或認證〈杜子春〉從反面否定佛、道思想,肯定人間「愛心」,是一充滿人性的小說。 前賢共同的論點大體在於:杜子春「因愛毀道」的崇高性,透過道士的點化,其可能因此領悟到某種智慧和真理,故多從悲劇美感的塑成觀照〈杜子春〉的生命課題。在上述簡化宗教義理的論述當中,「如果成仙必須捨離人性根緣的情愛,則仙道是不值得欣羨的」,似乎已成為〈杜子春〉研究者的共識,其中迂迴辯證的過程反遭漠視。惟少數論者如龔鵬程,指出〈杜子春〉運用佛道兩家有關「愛假」的理論,曝示愛為煩惱之根,全文的重點即在於「必須通過愛欲的淨化,才能入道」。又如張火慶,也表示:把「情欲」與「修道」對立,易於誤解佛道思想的真義,其實佛道思想即是針對情欲之過患(苦)而有的對治。龔、張二氏均以宗教角度談論〈杜子春〉,側重佛教源於「無明」的「愛欲」之苦,確與前述諸家不同;然只約略述及唐代道教的修仙進徑,仍未及詳析其義理所在與生命的終極關懷。因此,〈杜子春〉實有再切磋的空間。 筆者以為,改寫自佛教〈烈士池〉的〈杜子春〉,其「在地轉譯」的過程難免滲入本土信仰的成份,而改寫轉譯者個人的生命情致必然也會顯隱其間;準此而言,則〈杜子春〉可探索的層次,當不止於「人間意志與天命抗衡」此一普世性的命題,以及「以愛抓住生命的立足點」的悲壯意識而已。像這樣充滿試煉色彩的故事,與文本密契的佛道義理,理應被審慎納入人物情節的互動中考察。本論文擬從民族集體心理,連結、彰顯繁富的文化語境,透過作者、作品與讀者間的多重對話,以期打開一全新的文本意境。

英文摘要

Considered a famous story among Tang Legends, Du Zi Chun has been interpreted by some critics according to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and free will or Faustian reading-returning to conscience builds the values of life. Some critics proclaim that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divine is tol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ial relationship. Others indicate that Du is a humanist text in terms of denial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 order to acclaim fraternity in the world. Discourses which simplify religious norms and ignore dialectics between lines in the text as the above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Du studies. For instance, Peng-Cheng Gong points out that love is the source of trouble and through purification of love and desire can the Proper Way be realized. Huo-Ching Zhang states that contrasting desire and practice of asceticism misinterprets the signification of Buddhism and Taoism because Buddhism and Taoism help in fact heal suffering caused by desire. Gong and Zhangs' analyses focus only on struggling imposed by desire but fails to explain the understatement as well as ultimate concerns of life. In my opinion, as adaptation takes place, local belief and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interpreter have penetrated the original text, a Buddhism canon Lie Shi Chi.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more layers to be probed in addition to the global theme ”free will vs. destiny” and ”grasping the stepping point of life.” Asceticism of Buddhism and Taoism can be examined with interrel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in such a story of trials. This essay aims to develop a new textual concept through connecting ethnical mentality to diverse cultural contexts and of stimulating multiple conversations among the author,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玄怪錄:幽怪錄,四卷中收
  2. 宋李昉編(1978)。太平廣記,卷第十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
  4. 唐玄奘、辯機著、季羨林校注(1987)。大唐西域記校注。台北:新文豐。
  5. 唐段成式撰(2001)。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北京:學苑出版社。
  6. 清王先謙(1992)。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
  7.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
  8.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
  9. 清張潮(1991)。幽夢影。台北:文津出版社。
  10. 魏王弼注。老子,十六章
  11. 魏王弼注(1974)。老子,十三章。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2. Emile Durkheim.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13.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4.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1997)。神話。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5. Mircea Eliad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16. 王拓、林以亮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
  17. 王拓、林以亮著(1975)。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出版社。
  18. 王明(2002)。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 王夢鷗(1985)。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台北:正中書局。
  20. 王夢鷗(1981)。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1. 王夢鷗著(1978)。唐人小說研究,第四集。台北:藝文印書館。
  22. 史次耘註釋(1984)。孟子今註今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3. 李元貞、柯慶明主編、林明德主編(1977)。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4. 李元貞、柯慶明主編、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
  25. 李元貞、柯慶明主編、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
  26. 李元貞、柯慶明主編、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
  27. 李時人編校(1998)。全唐五代小說,卷30。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8.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
  29. 李劍國著(1993)。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0.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
  31. 李豐楙(1996)。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2. 李豐楙。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
  33.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
  34.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
  35. 汪辟疆編、李復言(1974)。續玄怪錄。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36.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
  37. 胡萬川著(2005)。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真實。台北:大安出版社。
  38. 徐志平(1995)。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39. 徐志平(1996)。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40. 徐志平(2009)。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41. 康韻梅著(2005)。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42.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
  43. 張火慶著(2006)。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
  44. 梅家玲(1987)。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180,131。
  45. 陳飛龍註釋(2000)。抱朴子內篇今註今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6. 程毅中校(1989)。玄怪錄·續玄怪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47. 黃景進(1982)。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8. 葉慶炳著(1996)。晚鳴軒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
  49. 熊秉真主編、李豐楙(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50.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
  51.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
  52. 樂蘅軍(1992)。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53. 樂蘅軍(1992)。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54.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
  55. 蔡源煌(198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
  56. 魯迅(1981)。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7. 龔鵬程。古典文學,(三)
  58. 龔鵬程(1981)。古典文學,(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賴芳伶(2010)。擬真敘事,如夢抒情-細讀《聊齋誌異》〈寒月芙葉〉與〈翩翩〉。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5(1),155-174。
  2. (2019)。世與士:《續玄怪錄》中對婦女的描述與淑世關懷。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5,75+77+7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