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形似的美典-論謝靈運山水詩

并列篇名

The Aesthetics of 'Description': Discussion on Hsieh Ling-yün's Landscape Poetry

DOI

10.6999/DHJCS.200712.0081

作者

蘇怡如(Yi-Ju Su)

关键词

謝靈運 ; 山水詩 ; 形似 ; 美典 ; 賦化 ; Hsieh Ling-yün ; Landscape Poetry ; description ; aesthetics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7 / 12 / 01)

页次

81 - 1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謝靈運(385-433)山水詩最突出的審美旨趣及效果乃是一種「形似」的美感,這種美感典式的開拓也是謝靈運在詩歌史上最重要的貢獻。在謝靈運以「形似」的手法大肆模山範水之前,大規模的「描寫」、「體物」主要體現於辭賦之中,乃賦體之所專擅。謝靈運山水詩的描寫方式即深受辭賦傳統之沾溉,將賦體所擅長的景物描寫移植於五言詩中,且成為詩歌中佔據中心地位的主要成分,開創中國山水詩之形制規模。本文即從謝靈運山水詩中賦化的描寫、感官經驗之強調與空間之建構,以及情景關係的角度,討論其山水詩之主要特色與開拓之處。

英文摘要

The most significant aesthetic intension and effect of Hsieh Ling-yün's landscape poetry was the 'description' of beauty and thi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Hsieh Ling-yün's landscape poetry in the poetry history. Before Hsieh Ling-yün used the method of 'description' to present the landscape, the 'description' wa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Fu (賦) works and it was the speciality of Fu. The description of Hsieh Ling-yün's landscape poetry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Fu works. He transferred the landscape description from which was the speciality in Fu works to poetry, and it became the main part of poetry as well as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format in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s and pioneering aspects of Hsieh Ling-yün's landscap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description of Fu-ize1, the emphasis of sensuous exper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and emo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北朝酈道元。水經注。上海:商務印書館。
  2.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2004)。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3.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輯、唐李善注(1971)。文選。臺北:正中書局。
  4.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1993)。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
  5.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唐柳宗元(2006)。柳宗元集(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7. 唐柳宗元(1979)。柳宗元集(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8.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1961)。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2006)。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清王夫之著、傅雲龍主編、吳可主編(1999)。船山遺書·古詩評選。北京:北京出版社。
  11. 清王夫之著、舒蕪校點、郭紹虞主編(2005)。四溟詩話·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2. 清洪亮吉(1971)。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
  13. 清郭慶藩輯(1994)。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14. 清嚴可均校輯(1972)。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
  15. Liu Hsiang-fei(1990)。On Pao Chao's Poety=鮑照的詩歌。臺大文史哲學報,37
  16. 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1989)。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王文進(1978)。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
  18. 王國瓔(1992)。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19. 王國瓔(1987)。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5(1),161-179。
  20. 呂正惠、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1988)。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學生書局。
  21. 李立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1996)。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2. 李豐楙、衣若芬編、劉苑如編(2000)。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3. 林文月(1996)。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
  24.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2001)。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
  25.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
  26. 高莉芬、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1996)。賦對謝靈運山水詩創作技巧之影響。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市:
  27. 陳昌明(2005)。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
  28. 陶玉璞(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9. 費振剛輯校、胡雙寶輯校、宗明華輯校(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廖蔚卿著(1997)。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31. 蔡英俊(2001)。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蔡瑜(2004)。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34(1),151-180。
  33. 鄭毓瑜(1997)。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34. 鄭毓瑜(2004)。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2),1-34。
  35. 鄭毓瑜著(1996)。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蕭馳(2003)。中華文史論叢
  37. 蕭滌非、葛曉音編選(2001)。謝靈運研究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錢鍾書(2001)。管錐篇。北京:三聯書店。
  39. 錢鍾書著(1996)。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簡宗梧著(1980)。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1. 鄺龑子、衣若芬編、劉苑如編(2000)。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42. 譚元明(1976)。從情移及抽離說看謝詩中經驗的矛盾與統一。中外文學,5(5),118-133。
被引用次数
  1. 呂梅(2022)。韓愈詩中風景書寫的特色析論。北市大語文學報,二十六,23-54。
  2. 祁立峰(2020)。文論、樂府詩與賦得體-六朝「文章辭賦化」的三個側面。政大中文學報,33,49-75。
  3. 施又文,施又文(2019)。謝靈運山水旅遊的審美活動及其詩作。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8(1),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