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

并列篇名

From the Chicken-millet Oath to the Chrysanthemum Vow-Narrative Comparison with Two Tales about Friendship of Life and Death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

DOI

10.6999/DHJCS.200806.0165

作者

劉苑如(Yuan-Ju Liu)

关键词

友誼 ; 馮夢龍 ; 上田秋成 ; 雞黍 ; 菊花 ; 中日比較文學 ; Friendship ; Feng Menglong ; Ueda Akinari ; chicken-millet ; chrysanthemum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8 / 06 / 01)

页次

165 - 2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日兩國的怪異小說常將人間的生存價值,善巧地託喻於日常事物之中,以此反省人性。誠如友倫作為一種普世性的人倫法則,就在日本著名鬼怪物語小說家上田秋成(うえだあきなり,1734-1809)的筆下,將從洪楩、馮夢龍(1574-1646)的〈范巨卿雞黍生死交〉改編為〈菊花の約〉,經由同一人情故事,而各自蘊含兩個民族的生死觀、倫理觀。在此擬追溯此一死生交故事系列間文本、副文本與修訂本的變化關係,剖析其文本敘述透過不同的改寫策略,展現不同時空的時代特色和人情義理。

英文摘要

The value of existence was ingeniously allegorized by daily things i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supernatural tales, which tend to reflect on the humanness. Such as the ethic of friends, a universal principle of human relations, Ueda Akinari (1734-1809), famous Japanese short ghost story writer, keynoted, and adapted ”the Chrysanthemum Vow” from ”Fan Juqing's Chicken-millet life and death friendship,” which was retold and recast by Hung Pian and Feng Menglong (1574-1646). In the similar stories of two loyal friends with human touch,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f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views of ethics between two nations. This paper traces the variety of textual, paraptexual additions, and emendations in a series of tales about friendship of life and death. I als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g and Edo period, and their worldly truth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narrative devi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幸麗(2005)。從亞里斯多德的友誼論與福善探討中西方的友誼觀。教育暨外國與文學報,1,128-146。
    連結:
  2. 黃文樹(2006)。李贄與利瑪竇的友誼及其「友倫」之比較。玄奘佛學研究,5,127-153。
    連結:
  3. (1975)。新校本明史‧隱逸‧楊恒。台北:鼎文。
  4. (2005)。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 郅君章。新校本後漢書,卷五九
  6. (1998)。中國人與日本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1980)。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喻世明言,24,366-375。
  8. 論語‧顏淵
  9. (1977)。新校本後漢書,卷二十九,第19條。台北:鼎文。
  10. 論語‧季氏
  11. 九月閒居
  12. (1983)。趙太祖千里送京娘。警世通言,21,207-220。
  13. (1977)。新校本元史‧陳天祥。台北:鼎文。
  14. 日本古典文學全集
  15. 范彥龍贈張徐州稷。文選,第二十六卷,1217。
  16. 喻世明言‧范巨卿雞黍死生交。
  17. (1983)。杜十娘怒沈百寶箱。警世通言,32,359-370。
  18. (1986)。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吳謝承。後漢書‧獨行傳,第470條
  20. 宋洪興祖註(1995)。楚辭補註‧離騷經。台北:大安出版社。
  21. 明李時珍(1975)。穀部‧稷。本草綱目,23,1473。
  22. 明洪楩編(1994)。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明馮夢龍撰、楊家駱主編(1980)。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
  24. 唐李延壽(1983)。新校本北史,30,1078。
  25. 晉干寶撰(1987)。范巨卿張元伯。搜神記,卷十一,144-145。
  26. 秦呂不韋(1985)。呂氏春秋‧紀部‧精通,508。
  27.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2002)。覽部,權勳。呂氏春秋,卷十五,865。
  28. Joseph P. McDermott.Friendship and Its Friends in the Late Ming.
  29. Shigehisa Kuriyama,Charles Leslie (eds.),Allan Young (eds.)(1992).Paths of Asia medical knowled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0.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William De Bary (eds)(1970).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1. 小川陽一(1981)。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47-48。
  32. 小島憲之校注(1976)。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懷風藻。東京:岩波書店。
  33. 小島憲之校注(1976)。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懷風藻。東京:岩波書店。
  34. 小島憲之校注(1976)。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懷風藻。東京:岩波書店。
  35. 小椋嶺一(1986)。秋成「菊花の約」の論-信義から軽薄へ-。女子大国文,100
  3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2)。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7. 中田妙葉(2006)。「菊花の約」における「信義」について-中国白話小説「范巨卿鶏黍死生交」との関係による一考察。高崎経済大学論集,48(4)
  38. 中根千枝(1978)。縱式社會の結構。東京:講堂社。
  39. 井上泰至(1998)。軽薄の人は読者なり-「菊花の約」を読む。文学研究,866
  40. 今津恵美(1999)。「菊花の約」私解-母の存在をめぐって-。東京女子大学日本文学,91
  41. 元田與市(1985)。「菊花の約」の人物像-左門の孤独と悲嘆-。日本文藝学,22
  42. 內野吾郎(1979)。江戶派國學論考。東京:創林社。
  43. 王汎森(2002)。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4. 王曉平(1987)。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45. 王曉平(1987)。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46.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文學研究室著、王東輝撰(2005)。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7.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2006)。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48. 甘懷真、高明士編(2005)。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49. 田中憲二(2004)。《雨月物語》論-秋成の家族描写「菊花の約」‧「浅茅が宿」を中心に-。野州国文学,74
  50. 田秋成撰、高田衛校注譯。雨月物語。日本古典文學全集:英草子‧西山物語‧雨月物語‧春雨物語,1,245-359。
  51. 田嶋芳雄(1998)。「菊花の約」論-その背反性の意味するもの。日本文学誌要,58
  52. 向卿(2004)。試論江戶時期武士道的平民化。日本學刊,5,120-134。
  53. 安樂哲著、郝大維著、彭國翔譯(2002)。《中庸》新論︰哲學與宗教性的詮釋。中國哲學史,3
  54. 曲亭馬琴(1992)。南總里見八犬傳(一)。天津:南開大學。
  55. 西田勝(1994)。「菊花の約」私想稿-信義は軽薄なり-。読本研究,8
  56. 何炳棣著、寺田隆信譯、千種真一譯(1993)。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東京都:平凡社。
  57. 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8. 余英時(2002)。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59. 呂妙芬(1999)。陽明學者的講會與友論。漢學研究,17(1),79-104。
  60. 李果樹譯(2003)。日本讀本小說名著選‧古今怪談雨月物語。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61. 李時人、楊彬(2006)。中國古代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復旦學報,3,121-130。
  62. 李樹果。日本讀本小說名著選‧作品導讀
  63. 李豐楙(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4,183-209。
  64. 李豐楙、王璦玲主編(2004)。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65. 杜維明著、段德智譯(1999)。論中庸:儒家宗教性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66. 沈清松(1997)。表象、交談與身體—論密契經驗的幾個哲學問題。哲學與文化,24(3),262-274。
  67. 汪紹楹注。搜神記
  68. 見徐曉光(1994)。中日古代復仇問題比較。比較法研究,2,153-164。
  69. 尚會鵬(1992)。親屬體系與行為模式-中國人與日本人特點的比較分析。日本學刊,2,125-140。
  70. 松田修(1963)。「菊花の約」論-雨月物語の再評価(2)-。文芸と思想,24
  71. 邱湘惠(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72. 金耀基(1992)。關係和網絡的建構:一個社會學的詮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143-157。
  73.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欹枕集上
  74. 重富由美(2001)。秋成の約束観-「菊花の約」と「浅茅が宿」を通して。筑紫国文,24
  75. 孫國棟(1980)。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出版社。
  76. 徐林(2006)。明代中晚期將南市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高田衛。日本古典文學全集,その世界と構成
  78. 高取正男(1982)。女の歲時記。法藏館。
  79. 高增杰(2001)。東亞文明撞擊-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徵。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80. 高增傑(2001)。東亞文明撞擊-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徵。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81. 高增傑(2001)。東亞文明撞擊-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徵,138。
  82. 張哲俊(2004)。日本謠曲《菊慈童》的情節構成-酈縣的菊水與慈童、彭祖的關聯。國外文學,3,114-119。
  83. 張錯。「菊花之約」與「范巨卿雞黍死生交」—中國和日本「鬼友」故事的比較研究。
  84. 張錯編、陳鵬翔編(1982)。文學史學哲學。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85. 笠谷、比古(2005)。武士道と日本型能力主義。東京:新潮社。
  86. 陳水逢(2000)。日本文明開化史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87. 陳尚仁(2003)。盟約與結義:從春秋與三國談起。浙江學刊,1
  88. 陳振濂(2006)。維新:近代日本藝術觀念的變遷:近代中日藝術史實比較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9. 陳高華、史衛民(2001)。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90. 麻生磯次(1964)。江戶文學と中國文學。東京:三省堂。
  91. 喬光輝(2007)。《剪燈新話》與《雨月物語》之比較-兼論“牡丹燈籠”現象。域外漢籍研究集刊,3,331-346。
  92. 植田一夫(1983)。「菊花の約」論。文研究,55
  93. 馮夢龍編。古今小說
  94. 黃光國(1988)。中國人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95. 新渡戶道造著、曹立新譯(2005)。日本四書。北京:線裝書局。
  96. 楊適(1993)。“友誼”(friendship)觀念中的中西差異。北京大學學報,1,31-38。
  97. 楊聯陞(1973)。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食貨,3(8),31-42。
  98. 葉渭渠(1997)。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99. 董靈超(2005)。唐詩中“菊”的意象指稱及其生成探微。柳州師專學報,20(1),40-41。
  100. 熊秉真主編、王璦玲編、胡曉真編(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101. 熊慧蘇(2001)。「菊花の約」の再検討-原作における弟(張勤)の位置付けを中心に。二松,15
  102. 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3. 劉向。烈士傳
  104. 劉春香(2003)。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文化的發展及其原因。許昌學院學報,4,47-50。
  105. 劉曉東(2007)。論明代士人的“異業治生”。史學月刊,8,96-102。
  106. 劉樸兵(2005)。北宋時期中原居民的副食結構。殷都學刊,1,35-38。
  107. 魯道夫‧奧托、周邦憲譯(1995)。論神聖:對神聖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與理性之關係研究。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108. 橋本静(2004)。「菊花の約」研究-統合と父性獲得への軌跡。広島女学院大学国語国文学誌,34
  109. 謝立群(2007)。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大隱”形象。日語學習與研究,3,52。
  110. 謝承。後漢書‧獨行傳,第472條
  111. 瞿同祖(1967)。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香港:龍門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陳翠英(2014)。《聊齋誌異•黃英》在日流播:文本改寫與文化傳釋。臺大中文學報,47,18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