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禎和與林宜澐小說比較閱讀-以語言運用爲主的考察

并列篇名

A Comparison of the Novels of Wang Chengho and Lin Yiyu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ractice

DOI

10.6999/DHJCS.200806.0217

作者

廖淑芳(Shu-Fang Liao)

关键词

王禎和 ; 林宜澐 ; 隱喻 ; 換喻 ; 時語襲改 ; 頂針換喻 ; Wang Chengho ; Lin Yiyun ; metaphor ; metonymy ; appropriation of terms in vogue ; Ding-Zhen metonymy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8 / 06 / 01)

页次

217 - 2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花蓮作家中,王禎和善以多語交織、雜燴式的的小說語言表現其對所在土地的多面觀察,一方面是其對鄉土的「寫實」,一方面也是對鄉土的「睥睨」。論者或謂王禎和的文字運用是一種對「鄉土」的翻譯。「這套雜燴語言不僅道出臺灣歷史的演進,更反映臺灣歷史裏,多種文化交錯、衝突、混合、一再蛻變重生的文化模式」。其翻譯的動力來自一種期待掙脫束縛尋求解放的庶民活力。 同樣的,在這個發展脈絡之下,九○年代竄起的鄉土寫手林宜澐,同樣也是成長於花蓮,「其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恣肆奔放的草莽性格,可能更甚於他的先驅者王禎和。」而這樣的繼承關係除來自於遊走在虛構與現實間的獨特想像力,及如魔法師一般在多重身份間轉換的說故事模式之外,其獨特營造的嘉年華語言風格也是其主要特色。 本文以為林宜澐另一語言特色在善於以「時語襲改」及「頂針換喻」的方式堆塑出一種對時代與社會的揶揄嘲謔與跳躍遊戲式的觀察,並將之擴大為其主要的創作手法。相對而言,王禎和的語言運用則偏向隱喻式的方式。 本文將嘗試由此出發,比較兩人語言表現形式的異同,以進一步探討兩人創作特色可能的關係內涵。

英文摘要

Among Hualian writers, Wang Chengho is known for his exploration of heteroglossia in novels as well as his observation of the local life: on the one hand he represents his homeland in a realist style, on the other, he belittles it. As critics have argued, the heteroglossia in his works reveals the process of Taiwanese history, reflecting the intersection, contradiction, and hybridization of multiple cultures during its course. His works thus function as a translation of 'the local,' based on his expectation of the liberating energy of the vulgar. Writing in a similar style, Lin Yiyun, grown up in Hualian, emerged as Wang's follower at 90s. Compared with his predecessor, Lin's 'wildness' shown in his works goes even further. The compa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and Lin does not only root in their imaginative writings wandering betwee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and their skills as story tellers, skipping between multiple perspectives, but also in their characteristic carnivalesque language styl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in's other language strength lies in his creative appropriation of terms in vogue and employment of 'Ding-Zhen metonymy', which contributes to his playful observation and iron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ciety at a particular era. In comparison, Wang tends to employ metaphors. Based on this argument, this paper aims at a comparison of Wang and Lin's language styles, probing into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productions of their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0)。香格里拉
  2. 林宜澐述描
  3. (1991)。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
  4. (1975)。夏日。三春記。
  5. (2000)。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6. (1971)。那一年冬天,永遠不再,月蝕,寂寞紅,來春姨悲秋。文學雙月刊,1,118-151。
  7. (2002)。耳朵游泳。台北:二魚文化。
  8. 夏日鋼琴
  9. (1961)。現代文學,9
  10. 中文大辭典七
  11. (1964)。快樂的人。現代文學,20,33-44。
  12. 人人愛讀喜劇。
  13. (1990)。台南,成大歷史語言所。
  14. (1998)。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15. E.J.Hobsbawn著、顧杭譯、龐冠群譯(2004)。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
  16. Marcus Bullock,Michael W. Jennings(ed.)(1996).Just as the manifestations of life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life without being of importance to it,a translation issue from the original-not so much from its life as from its afterlife.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1,3254.
  17. Roman Jakobson,Morris Halle(1971).Fundamentals of language.The Hague:Mouton.
  18.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
  19. 王浩威(1993)。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 王國安(2005)。後現代的林宜澐‧林宜澐的後現代-林宜澐小說論。第七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
  21. 王禎和(1990)。人生歌王,代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2. 王禎和(1990)。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
  23. 王禎和(1996)。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
  24. 王禎和(1990)。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5. 王德威(1986)。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26. 司馬彪注(1975)。郭象莊子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27. 呂文翠。狎睨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
  28. 呂文翠(1998)。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
  29. 呂文翠。寂寞紅
  30. 呂文翠。狎睨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
  31. 呂正惠。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
  32. 呂正惠(1992)。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33. 呂正惠(1988)。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34. 林宜澐(2005)。東海岸減肥報告書。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35. 林宜澐(2005)。東海岸減肥報告書。台北:大塊。
  36. 林宜澐。溫暖的商業及其他。東海岸減肥報告書。
  37. 邱彥明訪談、王禎和、鄭樹森編(1989)。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
  38. 邱貴芬(2006)。翻譯與地方文學生產-以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中外文學,35(4),17-36。
  39. 邱貴芬、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
  40. 班雅明著、張旭譯、東王斑譯(1998)。啟迪-班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1. 高全之(1997)。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
  42. 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世界
  43. 尉天驄對談、王禎和對談、鄭臻對談、余素紀錄(1973)。文學對談:五月十三節-從紅樓夢談到王禎和的小說。大學雜誌,70,57-65。
  44.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
  45. 陳芷凡(2006)。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
  46.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頌聖、劉亮雅(2007)。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47.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頌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
  48.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頌聖、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
  49. 劉玟伶(1997)。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
  50. 蕭義玲。從存在的悲感析評林宜澐的小說世界。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51. 嚴一萍輯。莊子‧逍遙遊
被引用次数
  1. 陳薏如(2012)。小說與電影的折衝─論王禎和「嫁粧一牛車」電影劇本改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5,221-244。
  2. 高鈺昌(2017)。以聲發聲的華語語系:王禎和文本中的台北聲音景觀。中國現代文學,32,3-20。
  3. 謝世宗(2013)。跨國資本主義與理性化精神:論王禎和與黃春明筆下的中小企業主原型。東吳中文學報,26,265-288。
  4. 徐富美(2019)。從語言風格學角度看〈嫁妝一牛車〉怪誕風格的語言偏離現象。臺灣語文研究,14(2),14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