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教與風俗-施瓊芳、施士洁散文所呈現的文化面向

并列篇名

Confucianism and Conventions-Culture Dimensions from Shih, Chiung-Fang and Shih, Shih-ji's Prose

DOI

10.6999/DHJCS.200812.0141

作者

林淑慧(Shu-Hui Lin)

关键词

臺灣古典散文 ; 儒教 ; 風俗 ; 信仰 ; 清治時期 ; Taiwan classical prose ; Confucianism ; customs ; belief ; Qing-ruling Period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08 / 12 / 01)

页次

141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九世紀臺灣在地文人的散文,常蘊含有關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社會參與、書院教育及儒學思想等主題。其中,臺南文人施瓊芳與施士洁為全臺唯一進士父子,曾擔任海東、白沙書院院長,為書院學術地位的提昇而長期貢獻心力。其散文多論及文昌祠、育嬰堂、藥王廟、海神廟、朝天宮、義民祠等空間載體,呈現作者對於溺女現象的人道關懷,也透顯對於文昌信仰、敬字等習俗的感知與識見。論文架構分成:(一)書院與儒教儀式論述:探討書院教育與知識菁英的養成、儒教儀式的再現。(二)社會參與的論述:分析社會救濟、移風易俗等議題。(三)地方信仰的論述:包含家族記憶與祭祀書寫、藥王廟與海神、義民祠等。除了分析施氏父子的社會參與之外,也關注於散文中的文化意涵。「風俗」為社會上歷時久遠之風尚習俗,其形成過程與社會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故以《石蘭山館遺稿》、《後蘇龕文集》為文本,參照臺灣史、民俗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結合田野訪談後人以取得相關資訊。期望藉由詮釋在地文人的風俗論述,能有助於深化臺灣歷史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英文摘要

Prose written by Taiwan literati in 19(superscript th) century usually contains rich themes of history, culture, conventions, public participation, classical academies, Confucianism and so on. Among all the intellectuals, Tainan scholar Shih, Chiung-Fang (施瓊芳) and his son Shih, Shih- ji (施士洁) are the only father and son who both win the honorable title of Chin-Shih (進士).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promoting the academic status of classical academy while respectively being the Deans of Tung-Hai Academy (海東書院) and Pai-Sha Academy (白沙書院). Their prose mostly covers some spaces, such as Wen-Chang Temple(文昌祠), kindergarten (育嬰堂)、 Temple of Medicine King (藥王廟)、Temple of Sea God (海神廟)、 Chao-Tien Temple (朝天宮)、Yi Min temple (義民祠) and so on. From which we can see how two of them express their humanistic concerns for the drowned maids as well as perception of and perspectives on Wen-Chang belief and words-worshipping custom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First, discourses on classical academy and Confucian rituals: to study the buildings up of classical academy education and cultiration of intellectual elites as well as representation of Confucian rituals. Second, discourses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to analyze issues such as social welfare and customs changes. Third, discourses on local belief: to examine writings of family memory and religious worship. this thesis also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aspect.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father and son of the Shihs'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vention<||> is a set of social norms taking the form of customs pass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the pres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I take Posthumous Manuscript of Shih Lan Shan Kuan (《石蘭山館遺稿》) and Anthology of Hou Su Kan (《後蘇龕文集》) as my texts to analyze, also with other academic papers related to Taiwan history, ethn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field trip information from Shihs' descendants. I hop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courses on local literati's customs could reinforce the teaching and study of Taiwan history and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4)。施氏世界,創刊號,20。
  2. (1998)。福全臺諺語典。臺北:徐福全。
  3. 臺灣文獻叢刊提要
  4. Robert C. Carson著、James N. Butcher著、游恆山譯(2001)。變態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5.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志,第三集第一章
  7.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王必昌主編(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聯合報(1992/12/28)
  10. 王崧興(1991)。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4。
  11. 何健民(1960)。臺灣省通志稿,3,54。
  12.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3. 李美苓(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
  14. 汪毅夫(2004)。清代臺灣的幕友。東南學術,1,127。
  15. 周鍾瑄主編(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周鍾瑄主編(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林文龍(1987)。臺灣史蹟叢論。臺中:國彰出版社。
  18. 林孟輝(1999)。清代臺灣「儒學」的教育宗旨析論。孔孟月刊,37(8),5。
  19. 林淑慧(2007)。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國立編譯館。
  20. 哈羅德‧伊薩克、鄧伯宸譯。族群
  21. 哈羅德‧伊薩克、鄧伯宸譯(2004)。族群。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
  23.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
  24.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
  25.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
  26.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
  27.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28.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29.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0.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1.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2.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3.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4. 施瓊芳(1965)。石蘭山館遺稿。臺南文化,8(1),1。
  35.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6.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7.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8.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39.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40.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41.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42.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43. 施瓊芳(1992)。石蘭山館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
  44.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45.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
  46. 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109。
  47. 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8. 夏之芳、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9. 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0. 高拱乾主編(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資料彙編,第三冊
  52. 莊金德編(1973)。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53. 許丙丁(1976)。臺南文化。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54. 許經田、陳東榮主編、陳長房主編(1995)。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出版。
  55. 連橫(1962)。臺灣通史‧教育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6. 陳文達主編(1961)。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7. 陳文達主編(1962)。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8.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
  59. 陳其南(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文化。
  60. 陳瑞、勒石、黃典權主編(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1. 黃典權(1965)。石蘭山館遺稿序。臺南文化,8(1),1。
  62. 黃典權(1855)。合集
  63. 黃典權(1965)。後蘇龕合集‧弁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黃進興(1997)。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23,184-223。
  65. 黃進興(1990)。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917-941。
  66. 楊廷理、黃典權主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
  67. 楊紹旦(1991)。清代考選制度。臺北:考選部。
  68.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9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
  69. 趙文榮(2002)。試論清代臺南地區宗族組織的發展(1683~1895)。南瀛文化,1,200-204。
  70. 趙文榮(2001)。清代臺南地區文教的發展與仕紳階級的形成。臺南文化,50,12-14。
  71. 趙建群(1996)。清代「溺女之風」與相應措施。歷史月刊,105,65-69。
  72. 劉良璧主編。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73. 劉翠溶、劉翠溶主編、伊懋可主編(1995)。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74. 蔡采秀(2004)。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11(1),1-28。
  75. 盧嘉興(1982)。臺灣研究彙集。臺南:盧嘉興。
  76.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7. 薛志亮。臺灣南部碑文集成
  78. 薛志亮主編、謝金鑾主編(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9. 謝金鑾主編(1962)。續修臺灣縣志‧藝文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0. 謝碧連(2002)。府城臺南父子雙進士-施瓊芳、施士洁。臺南文化,53,43-63。
  81. 簡炯仁(1996)。「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46(4),32, 36。
被引用次数
  1. 李威寰(2017)。近50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臺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當代儒學研究,22,85-153。